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1的文章

鵲華秋色圖

圖片
《鵲華秋色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於元貞元年(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紙本設色畫,縱28.4公分、橫90.2公分,為傳世中華十大名畫之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 《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1254—1322),吳興人(今浙江湖州),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鵬波亭長、水晶宮道人等,謚文敏。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後裔。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趙孟頫在我國書法史上已佔有重要的地位,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馬師李公麟和唐人法,均以筆墨蒼潤見長,以飛自法畫石,以書法筆調寫竹。突破了南宋畫院,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畫的花鳥,成為以後的範本。他的畫作,遺存的有《重漢疊嶂圖》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雙松平遠圖》卷(在美國〕,《鵲華秋色圖》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秋郊飲馬圖》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紅衣羅漢》圖卷(在遼寧省博物館)。 趙孟頫畫像 趙孟頫於西元1295年由京城辭官回到了家鄉,由於他元朝當官,很多人不喜與其交遊,雖然文辭書畫酬答中結交了不少朋友,但只有周密對他最為真誠。周密是南宋文學家,與趙孟頫以兄弟相稱。相傳有一天,趙孟頫、周密和幾位好友喝酒作詩。席間,大家談笑風生,說起曾經遊歷的名山大川,趙孟頫盛讚濟南山水之美,談及鵲山和華山,一個渾圓敦厚,一個尖聳入雲,兩座山峰形態迥異,窮盡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場的人為之神往。 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語,趙孟頫問其原由,原來,周密祖籍是山東,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滅亡,中原士大夫紛紛南下避難,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這時離開山東,南遷吳興。周密從此沒回過自己的故鄉,因此提其家鄉不免感傷。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趙孟頫家中,想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希望趙孟頫能再給他講講家鄉的山水。聽了周密的話,趙孟頫哈哈大笑起來,他旋即起身,到書房拿出筆墨,對周密說道:「為解您思想之情,還是把故鄉的山水畫成畫贈與您,或許可以解周兄的思鄉之苦。說罷,趙孟頫便提筆揮

瀕臨滅絕戈壁熊

圖片
戈壁熊學名為Ursus arctos gobiensis,或稱戈壁棕熊,屬棕熊一個亞種,與北美灰熊很像,蒙古語中稱作 mazaalai,是唯一一種適應沙漠氣候的熊類,生活在蒙古西南部戈壁灘上,估計戈壁熊的數量僅存30隻左右,瀕臨滅絕 。戈壁熊是世界十大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之一,數量比熊貓和華南虎還稀少。蒙古國於1953年立法禁止獵殺戈壁熊,蒙古國視為「國熊」。2013年宣佈為 “ 拯救戈壁熊年 ”,同時為它們建立了專門的保護區 。 戈壁棕熊曾經被誤為西藏棕熊,但也有動物學者研究顯示它可能是喜瑪拉雅棕熊的孑遺。它和其他棕熊存在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 : 生殖隔離是生物遺傳學裡面一個概念,是指有一定親緣關係的物種因地理上分隔或長期食物區隔以及其他因素等,經數代長時間分離難以交配或者即使交配也難有後代的現象。以黃牛和水牛為例。這兩種動物綱、目、亞目、科、亞科都相同,到了屬就分開了。水牛為水牛屬,有低地水牛、山地水牛、民都洛水牛、水牛4種,而黃牛為黃牛屬,屬下只有黃牛種一種。同種的才沒有生殖隔離,因此全天下的黃牛都可以交配繁殖,而水牛和黃牛已經不同屬了,存在生殖隔離,因此不會產下雜交牛後代。 戈壁熊 戈壁熊在世界其他地區已經絕跡,曾兩次被收錄進世界瀕危動物名錄。戈壁熊數量減少與其生存環境惡化有關。另外,戈壁熊生育週期長、產仔少,通常每兩年產仔一次,每次只產1隻,幼崽成活率很低,這也是造成戈壁熊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戈壁熊成年雄性體重在96.0~138.0公斤(211.6~304.2磅)之間,雌性則在51.0~78.0公斤(112.4~172.0磅)之間。它們並不捕食其他大型哺乳動物,而主要以植物和植物果實為食。全身擁有金啡色毛髮,雖然身形龐大,但性情溫馴,生活在蒙古戈壁灘的三個綠洲上戈壁熊生育週期長、產仔少,通常每兩年產仔一次,每次只產1隻。蒙古戈壁日漸上漲的溫度使得戈壁上的水分越發降低,植物難以生長,戈壁熊也面臨食物短缺的危險。 2018年蒙古國西部地區尋找水源的戈壁熊(紅外相機拍攝) 蒙古國1998年發行戈壁熊郵票小全張 為了安全過冬和生育寶寶,戈壁熊們必須儲存大量的脂肪,因此食物對他們至關重要。根據戈壁熊項目( Gobi Bear Project)2010年度的報導,戈壁灘上夏天的溫度高達46攝氏度,冬天低至零下34度,沒有一隻熊能夠承受這樣的極端且多變的生存環境。它

探訪美斯樂

圖片
去泰國北部的美斯樂之前,聽到太多這裡的傳說,真假難辨。 比如,“大同中學的校歌是《流浪歌》,師生人人會唱。” 其實《流浪歌》誕生於上個世紀末,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力背井離鄉,擁擠在綠皮火車中幾天幾夜,到大城市尋找生存機會,這首歌的作者,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工。 可是,泰北華人已經在美斯樂這塊樂土上定居數代,早遠離戰爭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這首農民工之歌,能引發異域華人的情感共鳴? 俯瞰美斯樂大街 抵達美斯樂的當天,團隊問接待我們的阿強,有一首歌你們可否聽過: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 沒想到,當我唱了第一句,他就接著和我一起唱完這首歌: 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 冬天的風啊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 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過了多少年華 春天的小草正在發芽,又是一個春夏 阿強唱得很投入,甚至能看到他的眼眶有些濕潤。 俯瞰美斯樂 美斯樂華人家裡都貼著雲南省地圖 阿強出生在泰北,他的父親曾是段希文將軍的傳令兵。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段希文,抗戰期間曾任國軍陸軍 93 師少將師長, 1950 年撤至緬甸,後來成為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總指揮。 這支殘軍在緬甸大敗緬甸政府軍,震驚世界。緬甸內部解決不了,於是告上聯合國。冷戰大背景下的局部熱戰,多方力量的角力和爭奪,使這群華人越來越困惑於自己的歸屬。 回到故鄉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打回去,可這在孤軍攻占雲南四個縣旋被解放軍擊敗之後,幾乎再不能奢望。他們口中的 “ 祖國 ” 只能在台灣,可這些仗打下來,他們雖被台灣發現,卻不是想去就去得了台灣。 1961 年,他們被迫再次遷徙,輾轉泰北,徹底失掉了身份,成了一群回不了家、沒有國籍的人。 孤軍所持國民政府學員證 若干年後,留在泰北的孤軍以及他們的後代們,一致認為,駐守泰北是因為段希文將軍接到了蔣介石的密令,將這裡作為 “ 反攻復國 ” 的重要基地。 是否真的有密令,說法不一。但是他們內心的渴望自始至終都很清晰:活著。 同樣為了 “活著”,不斷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同胞為逃離嚴酷的政治運動,不避重山險阻,越境來到泰北,與孤軍匯合,又加入孤軍。那時立足未穩,逃難的人衣不蔽體,每日一食,段希文希望將這片土地建設成可以安居的地方,於是根據泰語湄賽隆的發音,將這裡命名為美斯樂。 作為泰國境內的非政府武裝,除了要在土裡刨食,防務是頭等大事。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美斯樂的山頭,處處是戰壕。 現在觀光客入住的美斯樂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