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於元貞元年(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紙本設色畫,縱28.4公分、橫90.2公分,為傳世中華十大名畫之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


《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1254—1322),吳興人(今浙江湖州),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鵬波亭長、水晶宮道人等,謚文敏。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後裔。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趙孟頫在我國書法史上已佔有重要的地位,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馬師李公麟和唐人法,均以筆墨蒼潤見長,以飛自法畫石,以書法筆調寫竹。突破了南宋畫院,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畫的花鳥,成為以後的範本。他的畫作,遺存的有《重漢疊嶂圖》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雙松平遠圖》卷(在美國〕,《鵲華秋色圖》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秋郊飲馬圖》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紅衣羅漢》圖卷(在遼寧省博物館)。



趙孟頫畫像


趙孟頫於西元1295年由京城辭官回到了家鄉,由於他元朝當官,很多人不喜與其交遊,雖然文辭書畫酬答中結交了不少朋友,但只有周密對他最為真誠。周密是南宋文學家,與趙孟頫以兄弟相稱。相傳有一天,趙孟頫、周密和幾位好友喝酒作詩。席間,大家談笑風生,說起曾經遊歷的名山大川,趙孟頫盛讚濟南山水之美,談及鵲山和華山,一個渾圓敦厚,一個尖聳入雲,兩座山峰形態迥異,窮盡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場的人為之神往。 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語,趙孟頫問其原由,原來,周密祖籍是山東,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滅亡,中原士大夫紛紛南下避難,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這時離開山東,南遷吳興。周密從此沒回過自己的故鄉,因此提其家鄉不免感傷。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趙孟頫家中,想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希望趙孟頫能再給他講講家鄉的山水。聽了周密的話,趙孟頫哈哈大笑起來,他旋即起身,到書房拿出筆墨,對周密說道:「為解您思想之情,還是把故鄉的山水畫成畫贈與您,或許可以解周兄的思鄉之苦。說罷,趙孟頫便提筆揮毫,一邊畫,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於是被後人譽為 “ 思鄉之畫 ” 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就此誕生了。

《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濟南東北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帶秋景,畫境清曠恬淡,表現出恬靜而悠閒的田園風味。作品採用平遠構圖,再以多種色彩調合渲染,虛實相生,筆法瀟灑,富有節奏感。《鵲華秋色圖》畫中是一片遼闊的澤地和河水,從近景直伸展到遠處的地平線。在這好像無際的平遠景上,最重要的是兩座山: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雙峰筆直的華不注山;盤踞在左面的是鵲山,形如麵包,又如水牛的脊背。畫題就是由這兩座山而起的。鵲華二山與近景之間,樹木緊多,疏落散佈,有楊樹、稚松及其他各類。畫的左方,可見山羊四五隻,在幾所簡陋的茅舍簡囓食。水邊輕舟數葉,舟中漁叟正安靜地工作。其時正是秋天——一片寧靜,有的樹葉已脫落了,有的亦赤黃相間。然而村人對這些美景混然不覺,只埋頭於他們日常的生計。


乾隆題字


《鵲華秋色圖》上存在收藏者的眾多題跋和印鑑。乾隆皇帝用御筆將 “ 鵲華秋色 ” 四個字題寫於引首,並且加有 “ 神品 ” “ 乾隆御覽之寶 ” “ 古稀天子 ” “ 太上皇帝 ” 等多枚璽印,上面還有 “ 嘉慶御覽之寶 ” “ 宣統鑑賞 ” 等璽章。整個畫面上加蓋大小、形狀各異的印章五十七枚,畫面之右側前隔水處有印章十六枚,畫面左側後隔水處有印章九十五枚。畫後有作者及歷代名人錢溥、楊載、範杼、董其昌等人題跋。

趙孟頫在畫中題款:“公謹父,齊人也。餘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雲。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


趙孟頫在畫中題款











畫後歷代名人錢溥、楊載、範杼、董其昌等人題跋


《鵲華秋色圖》是繪畫史上公認為文人畫式的青綠山水。畫面的基底是一片平坦開闊的沼澤水域,上面有兩座形貎殊異的山。 趙孟頫把兩座山分左右佈局,右邊是華不注山,左邊是鵲山,均安排在遠景位置。兩座山的形狀,呈尖三角形(華不注山),一呈半圓形(鵲山),兩者遙遙相對。在剛柔對比中,更顯得華不注山的險峻奇突。圖中中景、近景表現出一片遼闊蒼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房舍隱現。圖中林木種類頗多,紅綠相間,枯潤相雜。樹姿高低且變化豐富,佈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這水鄉山色之中,幾個漁民在勞作,或撐篙、或扳網,還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遠處可見散放著的牛群,整個畫面洋溢著牧歌般的恬靜氣氛。

圖中兩座山峰,鵲山為淡花青,華不注山為淡青綠,顏色較為醒目。其他諸景如洲渚、樹木等多施以深淺不一的青色,房屋、牛群和一些樹葉則用紅、黃、精等暖色系,色調冷暖交匯,既顯示出秋的清曠高潔,亦呈現出人情的和樂安詳。

畫上樹幹不是用兩條線勾廓外形,而是把邊線與樹皮的紋理結合在起勾繪。用筆似乎旋轉,線條往復重疊,增添了樹幹的質感。畫上近景中景的樹葉,點繪得比較疏朗,遠樹畫得簡潔,整體感較強。鵲山用披麻,皴法較密。華不注山正面運用了“荷葉皴”,線條從上直落,交叉處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側面用“解索皴”,整個山體兩邊皴擦少,邊線模糊,但體積感較強。汀岸、平原採用了長披麻並以筆力的輕重,線條的疏密,落墨的深淺凸顯乾濕,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節奏和生命。房舍人畜、蘆荻舟車均精描細點,再渲染青、赭、紅、綠,設色明麗清淡,風格古雅俊秀。作者創造性地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筆法靈活,風蒼秀簡逸,富有創新之意。

在《鵲華秋色圖》中,作者以深湛的筆墨功力詮釋了即達放逸的山水意境,不僅豐富了文人山水畫的表現手段和內涵,更初步確立了元代山水畫壇清遠自然的整體風格和蘊藉典雅的審美格調,為後世的中國山水畫奠定了基礎。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的華不注山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的 鵲山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展現的生活情景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局部。前景的左樹為蟹爪枝、 右樹為鹿角枝的技法表現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點染天地秋色


《鵲華秋色圖》由趙孟頫完成後贈給周密後,周密又轉送給一個名為君錫的人。到明代又相繼為文徴明、文彭父子收藏,後又轉到明代書畫收藏家項元汴手中。項元汴之後,又為宜興吳之矩收藏。據畫上印章,可知此畫落到山東膠州張若、張應甲父子手裡,不過很快又為書畫收藏家宋犖所有;後又輾轉為納蘭明珠所得,傳給其子納蘭性德;從納蘭性德手裡,又落入收藏家梁青標之手。清初康熙年間,皇室徵集民間書畫名跡,梁青標遂將此圖獻歸清皇室收藏。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此圖逃過劫掠,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往台灣,《鵲華秋色圖》隨故宮部份文物運往台灣。《鵲華秋色圖》被運到台灣後,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直到今日。

民國78年10月5日,中華郵政以橫四連形式印製發行了《鵲華秋色圖》郵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改變人生觀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