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最後一包鹹酥雞

圖片
  2003這一年在醫院裡 , 母親已經病入膏肓... 其實他已經有點意識不清 , 我記得最後一個月 都是我們三個兄弟輪流照顧著母親... 去逝的前一天 , 也是我在醫院顧他的最後一次... 因為癌細胞擴散到腦部 , 母親說話已經有點語無倫次 這天晚上 , 我坐在病床旁 , 看著意識不清的母親碎念 到了凌晨一點 , 母親忽然坐了起來... 我發現 , 他的精神忽然變得很好 , 然後腦筋忽然很清楚 有點讓人忘記 , 他已經是個癌症末期的病人了.. 這天晚上..我忽然跟母親聊了好多好多 他要我趕快娶老婆... 他要我要好好照顧老爸 他要我負起大兒子的責任 他要我好好的帶兩個弟弟.. 他交代著他的房子跟財產要怎麼分配 我邊聽邊撥動著兩頰的眼淚.. 因為我知道 , 我要這樣跟他講話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我心想...這大概是古人所說的--迴光返照吧 但是我卻很開心 , 在這一晚上,可以跟他聊的這麼多 這或許是我這輩子的遺憾中 , 最不遺憾的一件事 這一天晚上我告訴媽媽 , 他每次買鹹酥雞回家時,我都好開心 因為我知道那天媽媽的心情一定超好 , 家庭氣氛也很棒 這時後 , 媽媽笑了一下對我說 : 我想要再吃那家鹹酥雞 , 你可以去幫我買嗎 ? 當下的我 , 立刻拭去眼淚 , 立馬站起來說 : 好!!!我馬上去買 ! 或許...我已經知道..這可能是最後一包買給母親的鹹酥雞了 騎著車去買的途中 , 我還是一直留著眼淚 同樣的鹹酥雞攤場景... 同樣的鹹酥雞香味 同樣的老闆熟練著炸著鹹酥雞.. 這天晚上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已經知道這是最後一包鹹酥雞.. 所以下了點毛毛雨... 平常滿滿人潮要排上20分鐘的鹹酥雞攤 今天卻只有我一個人 彷彿是要讓我趕緊把鹹酥雞買回醫院給媽媽吃似的 這個有母親氛圍的鹹酥雞攤 , 是我感受最後一次了 在離開鹹酥雞攤之前 , 我還特別的深吸一口氣 , 記住這種味道 然後...我拎著最後一包鹹酥雞 , 直奔媽媽的病床前 我在進入病房前先擦乾眼淚 然後我帶著微笑說 : 媽~鹹酥雞我買回來了!!趕快來吃 媽媽也微笑的說 : 挖~好香!妳今天怎麼買這麼快啊 我先塞了口魷魚說 : 啊就今天沒甚麼人啊~ 一人一口拿著竹籤 , 吃著著一包最後的鹹酥雞 這麼甜...因為母親生病後 , 我就再也沒跟他著樣一起吃過, 原來最後一包鹹酥雞這麼甜~ 這麼苦..回想媽媽過去對著家庭...

幾度花落時

圖片
  徐媽媽是南京人,民國38年跟著她的小腳婆婆來到台灣,當年她只有十九歲。他們家在南京是大戶人家,她的丈夫和他們約定,處理家產後再和老爺到台灣和他們會合。誰知道這一別,從此斷了音訊。 徐媽媽和婆婆相依為命,帶來台灣的金條家當坐吃山空,沒幾年光景散盡家財。 婆媳二人民國四十八年,落腳定居中壢。徐媽媽在徐家幫傭養活婆婆。徐媽媽是公認的美人兒,追求者不計其數,她潔身自愛,堅信總有一天可以回大陸和老公全家人團聚。 徐家幫傭期間,她和小她三歲的小徐叔叔戀愛,兩人身份懸殊,女方又有婚配,徐家人反對他們交往。徐媽媽的婆婆,覺得自己拖累媳婦,曾經投河尋死,徐媽媽發誓絕不會離開婆婆,終生侍奉婆婆終老。 民國五十一年,兩人終於得到家人諒解,同意兩人結婚。徐媽媽信守承諾帶著婆婆當“嫁妝”。徐媽媽婚後生了一男一女,大女兒小萍大我一歲,遺傳媽媽高顏值。我們是同班同學。小徐叔叔在我們小學教音樂和國語。小徐叔叔唱歌嗓音渾厚,他彈風琴教我們唱愛國歌曲,他人很好從來不打學生。 後來我才知道,徐媽媽南京老家老公姓汪,徐是改嫁跟小徐叔叔姓。我小時候看到汪婆婆會害怕,她三角臉尖尖鷹勾鼻子,頭上戴黑色髮箍,我常幻想是巫婆。她不跟人打招呼,她一人獨居在徐家附近日本式老房子,三餐由徐媽媽負責料理。這位老太太很麻煩,不吃徐家的煮食,一定要媳婦每天烹煮她個人的餐點。這樣折磨人,徐媽媽卻毫無怨言。 那個年代大家普遍抽國產煙,她抽的卻是進口駱駝香菸。汪婆特喜歡我家大哥,常誇大哥長大後一定有出息。她把抽完的駱駝煙紙盒送給哥哥收集。有一回大哥心情好,給我看他的寶貝,他拿出駱駝煙盒,他神氣的說這種牌子香菸很貴。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一隻駱駝嘛? 我在大哥的收藏中發現有有一張徐媽媽的照片,我當時年紀很小,不明白徐媽媽的照片怎麼會在大哥這裡?照片中徐媽媽坐在住家門口,手拿圓形扇子閉眼睡覺。照片應該是夏天拍的,徐媽媽穿著清涼的短袖襯衫,頭歪一邊睡著。我偷偷把照片拿給徐媽媽看,天真的問她照片怎麼會在大哥那裏? 徐媽媽羞紅臉! 大哥發現照片不見,氣急敗壞問我,我誠實的說還給徐媽媽,大哥說要殺了我,我被大哥海扁一頓。原來照片是大哥拿相機無意間拍徐媽媽在家門口打盹的照片。徐媽媽的美貌,青春少年都著迷。 大陸文革期間,汪婆思念遠在故鄉的親人,到處托人打聽家鄉消息。她遇到一位老鄉,騙她可以透過海外關係,聯絡到故鄉的家人。汪婆婆信以為真,...

小兵!

圖片
  一個國共對立時的故事,令人感傷悲痛 ! 故事在金門的一位小兵,祖籍廈門,民國38年因當時外出幫母親買藥,在動盪社會中被人群帶往台灣寶島,時年13歲,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從基隆港下船,手裡還捏著母親寫的字條,一心只想著家裡等藥的母親,就此居無定所。 在這個時代,同樣相同情況的甚多,心中想著馬上沒多久,就能與親人重逢,結果是40年的生離死別⋯⋯ 這時小兵只能跟著軍隊過活,才能有機會再見到母親。 過了幾年,分發到了金門,不知是巧合,所駐紮的單位上,用望遠鏡就能看到在一海之隔的廈門老家,此時想母親的念頭更加強烈了。 游回去吧! 趁著天黑站崗的時間,小兵換上了短褲,用著木片綁著兩個水桶,向著家的方向就游了過去。 可能是太過思念,小兵用盡了全力游,沒多久就上岸,心想離家又更近了,於是發了狂的跑,但不知適逢漲潮,在海中被浪潮弄亂了方向,又回了金門。 逃兵,唯一死刑! 在臨刑的時候,軍法官問小兵後不後悔,小兵說:「雖然我的身體無法再見到母親,但我的靈魂馬上可以飛到母親身邊看到母親,我已經夠了⋯⋯」 這位軍法官也是想念在大陸的母親,沉痛的用疼惜他的方式跟小兵說:「待會兒你酒喝慢點,子彈打在身上會比較不痛,等一下就算可以見到母親了⋯⋯」 同為異鄉人,同為想念自己的母親。 過了四十年,這位退伍軍法官,把小兵的骨灰,親手交給小兵親人,安放在母親的身邊。 大時代的無奈與悲痛 , 請好好珍惜身旁的親人。

善念得生

圖片
  列車在崇山峻嶺中穿行。此刻正是午夜,車廂裡的很多旅客都已昏昏入睡。就在這時,一個穿著體面的年輕人偷偷將手伸進了一個旅客的口袋。很快他就得手了。當他正要離開時,正在另一節車廂巡邏的乘警發現了他,飛快向他撲來。扒手只得往餐車方向逃去。 餐車裡非常寧靜,只有一個蓬頭垢面的男孩正鑽在餐桌底下拾酒瓶。 扒手心裡非常清楚:餐車過去就是臥舖,如果逃進臥舖車廂,自己就成了甕中之鱉。也就是說,他必須在這段時間內逃脫警察的追捕,否則只有束手就擒。他想過要跳車,可列車在飛奔,跳車只會落個粉身碎骨的下場。倉皇中,他回頭望了一眼,發現那個乘警不再追他,卻穩操勝券地堵在車廂那頭,正通過對講機與其他乘警聯繫。看來,他是無路可逃了。 巧在這時,列車突然緊急剎車。真是天賜良機!扒手早已瞄準了一個敞開的窗口,他一頭竄過去,飛身一躍,身子已經騎在窗口上。窗外黑洞洞的,他不禁打了一個寒噤。 就在他即將往下跳的那一瞬間,餐車裡突然響起驚悸的叫聲:“ 哎呀!我的眼睛……” 扒手禁不住回頭看了一眼,只見那個髒孩子正雙手捧著鮮血直淋的臉,在無助中發出一聲聲的哀叫。原來,列車緊急剎車時,正趴在桌子底下撿酒瓶的男孩猝不及防,一頭撞在酒瓶上,破碎的酒瓶不僅刺破了他的臉,也刺傷了他的眼睛。他什麼也看不見了,只感覺十指間有熱血正汩汩地往外淌……恐懼與絕望包圍了他。可身邊沒有能夠幫他的人,除了扒手而外。 出人意外的是,扒手略一猶豫後,即從窗口退了下來,一把抱起那個滿身是血的髒孩子,往乘警方向奔去——列車醫務室就在那頭。 男孩得救了。扒手被警察銬走了。 在乘務室裡,滿腹疑雲的警察問扒手:你老實告訴我,本來你可以跳車逃走的,可你為什麼要救他? " 因為、因為…… 別怕,你大膽說。 因為我、我小時候也是一個在火車上拾酒瓶的髒孩子,沒人理,也沒人管……” 扒手的回答讓警察一愣。接著,警察的話也讓扒手驚出一身冷汗:幸好!你知道嗎?你那一瞬間的選擇不僅救了那個孩子,同時也救了你自己。因為你要跳車的地方是萬丈深淵!

開成石經

圖片
中國古代刻經肇始於《熹平石經》。東漢時,學界領袖、書法大家蔡邕在熹平四年(175年),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凡刻《詩》《書》《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7經46石。可惜《熹平石經》迭經天災人禍,400年後至唐代搜集《熹平石經》時,已是十不存一 , 至今僅留下殘碑約8800字。 現有殘石分藏洛陽博物館、西安碑林及北京圖書館。為了增刊古文經以補《熹平石經》之不足,三國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刻《正始石經》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石經凡35碑,用篆文、古文、隸書3種字體書寫,故又名《三體石經》。它與《熹平石經》一樣歷經磨難,遭兵燹屢遷移,唐貞觀初,魏徵悉心收集三體石經,僅得十數段。武則天時,殘存石經又回到它的故鄉洛陽。1922年出土的一塊殘石也被盜賣者鑿為兩半,一半存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半存河南洛陽博物館 ,至今亦僅存殘碑2500餘字 。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中國古代第三次刊刻之儒家石經,唐後期的《開成石經》的完整保存是多麼可貴。 開成石經,又稱唐石經,是唐代官方組織刊刻於碑石上的儒家十二部經典。始刻於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並於開成二年(837年)刊刻完成,最初立於長安國子監內,後幾經遷徙,最終安置於西安府學北墉,即今日西安碑林內。中國三大石經中,唯有開成石經保存最為完好,是研究中國經書歷史的重要資料。《開成石經》是中國歷史上刻載儒家經典最多、刊刻規模最大、校勘嚴謹的石經,嚴可均譽為「古本之終,今本之祖」,「此天地間經本之最完最舊者也」。 《開成石經》展覽廳外觀 西安碑林內《開成石經》 唐初詔命經學大師賈公彥、孔穎達訂正經籍。至文宗太和年間,在鄭覃、唐玄度的建議下,依漢故事鐫石太學,計有《周易》等12種經書。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艾居晦、陳玠等人用楷書分寫,約用了七年時間刻成的一部石經。共刻114塊碑石,每石兩面刻,共刻經文650252字。每碑經石高約1.8公尺,面寬0.8 公尺 。下設方座,中插經碑,上置碑額,通高約3 公尺 。1949年以前 “ 碑林管理會 ” 將碑石去額平列,成現存的形狀。開成石經的版面格式與漢魏石經不同,每碑上下分列8段,每段約刻37行,每行刻10字,均自右至左,從上而下,先表後裡雕刻碑文。每一經篇的標題為隸書,經文為正書,刻字端正清晰,按經篇次序一氣銜接,卷首篇題俱在其中,一石銜接一石,故不易凌亂。可見當年刻石是頗費一番構...

一顆蘋果

圖片
  智子婆婆不知道女兒已經死了,嚴格說來,是她不相信女兒已經死了。 她帶著一顆蘋果來到病房說要削給女兒吃,護理長愣了一下,心想她不是昨天來過了嗎?委婉她女兒前天已死亡的事實告訴她,智子婆婆頓時老淚縱橫,口中不斷喃喃自語:「怎麼可能,我昨天才來看她,她還好好的,我還摸了她的身體,軟軟的沒有僵硬啊!」「婆婆,那時你女兒其實已經過世了,可能家人怕你難過,沒有當場告訴你,你有沒有覺得你摸她的身體冰冰涼涼的。」她彷彿理解似地點了點頭,「是喔,她已經死了呀!」用袖子擦了擦那張八十多歲滿佈皺紋的臉。 她女兒的遺體已被送到殯儀館去了,「你抄住址給我,我自己坐車去,我要去看我女兒,這個女兒以前就時常讓我煩惱,她結婚後我才較放心,我要去削蘋果給她吃,她最愛吃我削的蘋果,以前如果沒削好,放再久她也不會去拿來吃。」焦急說完就準備起身離去。 護理長見智子婆婆精神狀況不好,不敢讓她自行離去,撥電話請家人來接她,等待時間裡,和她聊著天緩和她的情緒。 「婆婆,你和誰住在一起?」「沒有,我自己一人住。」 「你為什麼沒跟家人住在一起?」「唉~他們都嫌我囉嗦,不願和我住在一起。」 「那他們有沒有常來看你?」「他們都很忙啦!沒來沒關係,我自己會煮食,只是常常忘了到底有沒吃。如果有事情,打電話給他們,他們就會過來。」 婆婆不斷說著過往的回憶。她有五個小孩,其實生了七個小孩,有二個小孩生病早夭了;說到先生怎麼過世的,一個人怎麼把孩子拉拔長大;孩子有那幾個很乖,那幾個讓她很煩惱;長大後一個個都出去了,都嫌她太會碎碎唸;抱怨孩子都不理她,卻也說兒子如何有出息;更不斷關心小孩的家庭,孫子一個一個長得很好...... 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她好像很久沒有和別人這樣說話了,提到已過世的女兒,露出惋惜憐愛的神情,「這個女兒以前實在很叛逆,時常翹家翹課,被我打得要死,她不但不怕,反而用言語頂撞我,我氣個半死,畢業後就離開家裡搬到外面住了。有一天,她回家說要結婚了,看到她大大的肚子,我知道她已經懷孕了,我告訴她,結婚要我幫忙準備什麼跟我說一聲,我要她帶我去見我都沒見過面的親家公親家母,去拜託他們一定要好好疼惜我這個不懂事的女兒,女兒聽到我這麼說時,她就哭了,我趕緊叫她不可以哭。」 我告訴她:「人講有孕的人不能愛哭,否則以後小孩子也會愛哭。頭一胎一定要特別小心,有時間就多回來,有孕的人營養一定要夠,小孩子生出來才會健康。還...

揹著骨灰走了17年!

圖片
  高雄市左營區祥和里長劉德文護送老兵的骨灰罈回大陸20幾省無數次 機場。 不尋常的一幕。 一個男人抱著一個紅布包裹的罈子,柔聲說:伯伯,回家了。 對面,兩個男人跪在地上,含淚接過罈子,帶著哭腔說:大爹,你回來了…… 罈子裡,是一個臺灣老兵的骨灰。 那個帶著老兵骨灰回家的人,叫劉德文 是一個 “ 背骨灰的人 ”。 他的故事,特別動人。 0 1 1949年,蔣中正的國民政府,帶著一百多萬人去了臺灣。 這件事大家都熟知。 但多數人知道的,也僅限於此。 其實之後的故事,更令人感慨萬千。 在去臺灣的一百多萬人裡,有六十多萬士兵。 他們都是大陸人,當時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跟著去了臺灣。有的人,甚至只是上街去買東西,就稀裡糊塗上船走了。當時只以為是臨時停留,很快就會再回大陸。 #卻不知_這一走_就是一生。 到了臺灣以後,他們搭建了簡易的住所,臨時住下來,等待回大陸的時機。 每天早上起床,他們都把行李打包,隨時準備走。 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最後,幾十年過去了,他們永遠留在了那裡。 當年年輕力壯的小夥,都成了白髮蒼蒼的老頭。 因為 “ 禁婚 ” 規定,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終生未婚、無兒無女。 #很多老兵的晚年_都是孤獨終老。 但是,他們從沒有停止想念故鄉,心心念念地盼著,就算生時不能回,死後也能葬回父母墓前。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余光中的那一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說的就是老兵們的思鄉情。 我今天講的劉德文,是臺灣高雄人,老兵們的鄰居。 他住的地方,叫 “ 祥和里 ”,是臺灣六大眷村(老兵居住地)之一。他本來是一家銀行的主管,二三十年前的月收入就有人民幣1.8萬元了,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因為身邊有很多老兵,他知道老人們生活很不容易。 有次劉德文外出,遇見一位老人哆哆嗦嗦地挪著小碎步去買午飯。” 只有500公尺的距離,2個鐘頭後我回來時,他還在一步一步往回走。” 他覺得心裡很難受,想幫幫他們。 於是,劉德文主動當起了志願者,幫助自理困難的老人買飯買藥、打掃衛生。熱心又善良的他,因此被大家推選為了 “ 里長 ”,工作職責相當於咱們的居委會主任。但這是一個純義務勞動,沒有收入。 很多老人都非常感謝他。 劉德文講: 有一位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