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成石經

中國古代刻經肇始於《熹平石經》。東漢時,學界領袖、書法大家蔡邕在熹平四年(175年),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凡刻《詩》《書》《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7經46石。可惜《熹平石經》迭經天災人禍,400年後至唐代搜集《熹平石經》時,已是十不存一至今僅留下殘碑約8800字。現有殘石分藏洛陽博物館、西安碑林及北京圖書館。為了增刊古文經以補《熹平石經》之不足,三國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刻《正始石經》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石經凡35碑,用篆文、古文、隸書3種字體書寫,故又名《三體石經》。它與《熹平石經》一樣歷經磨難,遭兵燹屢遷移,唐貞觀初,魏徵悉心收集三體石經,僅得十數段。武則天時,殘存石經又回到它的故鄉洛陽。1922年出土的一塊殘石也被盜賣者鑿為兩半,一半存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半存河南洛陽博物館,至今亦僅存殘碑2500餘字。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中國古代第三次刊刻之儒家石經,唐後期的《開成石經》的完整保存是多麼可貴。

開成石經,又稱唐石經,是唐代官方組織刊刻於碑石上的儒家十二部經典。始刻於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並於開成二年(837年)刊刻完成,最初立於長安國子監內,後幾經遷徙,最終安置於西安府學北墉,即今日西安碑林內。中國三大石經中,唯有開成石經保存最為完好,是研究中國經書歷史的重要資料。《開成石經》是中國歷史上刻載儒家經典最多、刊刻規模最大、校勘嚴謹的石經,嚴可均譽為「古本之終,今本之祖」,「此天地間經本之最完最舊者也」。


《開成石經》展覽廳外觀






西安碑林內《開成石經》


唐初詔命經學大師賈公彥、孔穎達訂正經籍。至文宗太和年間,在鄭覃、唐玄度的建議下,依漢故事鐫石太學,計有《周易》等12種經書。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艾居晦、陳玠等人用楷書分寫,約用了七年時間刻成的一部石經。共刻114塊碑石,每石兩面刻,共刻經文650252字。每碑經石高約1.8公尺,面寬0.8公尺。下設方座,中插經碑,上置碑額,通高約3公尺。1949年以前 “ 碑林管理會 ” 將碑石去額平列,成現存的形狀。開成石經的版面格式與漢魏石經不同,每碑上下分列8段,每段約刻37行,每行刻10字,均自右至左,從上而下,先表後裡雕刻碑文。每一經篇的標題為隸書,經文為正書,刻字端正清晰,按經篇次序一氣銜接,卷首篇題俱在其中,一石銜接一石,故不易凌亂。可見當年刻石是頗費一番構思的。

唐《開成石經》原來的排列狀況,今不可考。自宋移置於今址,皆坐北朝南,中留缺口斷開為東西兩廂。東廂石經次序,由南至北,折向西行,旋向外側,計57石,自《周易》卷一起,有《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至 “ 五經文字序列 ” 及 “ 九經字樣 ”。西廂的石經次序,亦如東廂,自《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至 “ 呈進狀子 ” 等,亦57石,整齊有序。《開成石經》依次計有《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12種儒家經書,另有《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附於《春秋左傳》之末。

由於唐朝當時的印刷技術不發達,與考試有關的儒家經典專著供不應求,很多人只能用傳抄的方式來記錄這些名著,很容易造成各種混亂和大量筆誤,也影響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和嚴肅性。當時的朝廷之所以興師動眾地做了刊刻石經這麼浩大的一個‘文化工程’,其目的也是為了保證經典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刻成後立於唐長安城的國子監內,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同時也是讀經者抄錄校對的標準。所以有人説,《開成石經》是中國最早的‘高考教材 。

《開成石經》經過3次搬遷,《開成石經》刊成,已近晚唐,社稷已亂。唐末京兆尹韓建縮建長安新城,原國子監務本坊所在地成為城外,韓建及其後永平軍節度使劉鄩先後將石經遷置於文宣王廟內。北宋元佑二年(1087),陝西轉運副使呂大忠以石經所立「地處窪下,霖潦沖注」,歲久浸漬,容易風化腐蝕,遂移置到府學北墉。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連同李隆基所書《石台孝經》、顏真卿《顏氏家廟碑》、褚遂良《孟法師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等書法名碑搬至現址,即現孔廟,也是今西安碑林所在地,從此再也沒有移動過,距今已915年。

四百多年後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末,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大地震,河、渭泛濫,華岳山鳴,地裂泉涌,平地成山。開成石經碑在地震中折斷四十石,殘損更甚。震後雖經修整,卻未對殘損部分予以補葺。直到三十年後的萬曆十六年(1588),由左布政使姚繼可主持,對經碑進行全面修葺補刻,「凡點畫失真者正之,苔蘚污者新之,泐而欲欹者理之,文義斷闕者稽群書補之」,共計補刻約53000字,將此補刻文字刻在96塊113面小石碑上,置於經碑之旁。後人又將此補刻文字椎拓後,剪裱粘貼在殘缺的經文拓本上,以示完整。由於據以補刻的文本是當時的傳世本,而非唐代的太和本,所以補刻文字與原刻經文應該區別對待,不能等量齊觀。自此次修葺到現在,又經歷了430年,經碑基本完好,再也沒有人為損壞。






《開成石經》用的是梁思成設計的加固方案


在碑身與碑座之間以水泥粘合。這些防震保護措施,在現碑林《開成石經》陳列室依然可以一覽無餘。


《開成石經》橫樑細節


《開成石經》彌合處


《開成石經》碑文


1936年冬天,任職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的建築學家梁思成來到陝西,對整修西安碑林工程進行具體指導,在建築設計和碑石排列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根據梁思成的意見,存放《開成石經》的第二陳列室(現碑林一室)由原來的正面九間改為正面歇山式十一開間,增強了展室建築的穩定性。梁思成還親自設計了「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保護方案。這項加固方案的具體做法,是將石經碑首全部拆除,用鋼板夾於碑石上端,然後在其上加鋼筋水泥橫樑,6或3塊碑石之間加一鋼筋水泥立柱。經過這樣加固的114塊《開成石經》,就連成一個整體,如同三國時期赤壁之戰中緊緊綁在一起的小船,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波動中分散造成的損傷。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增加《開成石經》整體的穩定性,還將114石分為4段,並將其中兩段最長的石經設計成直拐角佇立,如支撐腿一般。

這些防震保護措施,在現碑林《開成石經》陳列室依然可以一覽無遺。《開成石經》經其加固至今毫髮未損,這充分證明了梁思成設計的防震方案是有效的,是有其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它和《開成石經》已經成為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中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重要實物見證。





《開成石經》拓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母親遺書

高明的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