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遺音」古琴

 

王世襄伏羲氏「大聖遺音」古琴


龍池兩側所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台。」以及鮮於樞的「困學」方印。


青玉軫足,細鏤縐結,為明朝所製。


琴身遍體蛇腹紋



鳳沼上方的元朝書法家鮮於樞「玉振」方印


古代弦樂器中能夠流傳下來的只有古琴,而唐琴是存世最古的古琴。「大聖遺音」琴是傳世唐朝古琴中最為完好的一件。琴腹內池的兩側有朱漆隸書款 “ 至德丙申 ” 四字,表明此琴製於唐肅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四字款表明這是一件宮廷用物。「大聖遺音」古琴由四川斫琴世家雷氏為皇室斫成的古琴,現存兩床,另一床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名取自王符《潛夫論·潛嘆》中的「昔唐堯之大聖也,聰明宣昭。虞舜之大聖也,德音發聞。」

此琴為梧桐木斫,漆栗殼色間黑色,略有朱漆修補。此琴形制修長, 通長120厘米,肩寬20.5厘米,尾寬13.5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面漫圓如弓形,琴底的「龍池」是圓形,「鳳沼」為長圓鳳形,腹內納音微作隆起狀。琴的背面有銘刻,龍池上方以行草刻有「大聖遺音」4字,龍池下方刻有二寸大方印篆書「包含」2字,龍池兩旁刻著隸書銘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16字,全是古代同時鐫刻並填以金漆,腹內在池之兩側有珠漆隸書款「至德丙申」4字(即唐肅宗至德元年)。該床琴自唐朝以來沒有經過大修,傳世琴中十分難見。管平湖認為這床琴是現存唯一具備《琴操》中琴應該有的「九德」,即「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者。

古琴的斷紋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紋。琴上有好的斷紋,不僅說明琴的歷史悠久,同樣也使古琴更加美觀,聲音更加松透古雅,音色更妙。 「大聖遺音」琴的斷紋看去像大蛇腹紋,在大蛇腹紋之間又出現若干細小的牛毛斷紋,這些斷紋是隨著漆質的老化而產生的。

唐代製琴的四川雷氏,真是如「雷」貫耳。整個家族自雷儼始,其後雷霄、雷威、雷缽、雷文、雷會、雷迅,皆是名滿天下的斫琴名家,其中又以雷威名氣最大。雷氏所製琴稱“雷琴”,著名唐琴如“春雷”、“九霄環佩”、“飛泉”、“玉玲瓏”等,都出自雷氏之手。傳說雷威技藝傳自神人,他常在大暴風雪天獨往峨眉山,暢飲醉酒後戴著斗笠進入深山老林,聽風吹過樹木的聲響,從中辨別造琴良材。


王世襄與袁荃猷夫婦



銅套上金禹民先生所刻:「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十二字

王世襄所藏的這張「大聖遺音」伏羲式琴,據鄭珉中先生考證,即是雷氏入宮所造,是唐琴的標準器。古琴有「唐圓宋扁」之說,此琴琴聲頎長,通身蛇腹紋,琴面弧度大而厚,龍池渾圓,鳳池扁圓,金徽玉軒,極具盛唐大氣雍容氣象。

「大聖遺音」古琴清代以前傳承不明,只知元朝書法家鮮於樞曾擁有,清朝為宮中珍藏,清末遭太監盜出流入民間,後為琴人錫寶臣所得,之後在1946年至1948年間王世襄袁荃夫婦以「飾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再加翠戒指三枚」從其孫章則川處換得。當時琴的情況很差,由管平湖替王世襄聘請銅器修復家高英製作銅套,又請金禹民刻:「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由管平湖安裝、修復。此外,王世襄也請管平湖先生調漆灰,為琴安裝了銅足套,使得整張琴煥然一新,而琴音絲毫未損。管平湖先生笑著說:又至少可放心彈五百年了 !


2003年,相伴一生的袁荃猷逝世,年屆九旬的王世襄無限傷心慨嘆,於是將六十載夫婦所藏文物悉數委託中國嘉德,先舉辦展覽,之後又進行拍賣,「大聖遺音」以891萬人民幣的價格刷新當年九霄環佩創下的古琴拍賣紀錄,2011年5月22日在嘉德春拍中再次拍賣成交,價格達1.15億人民幣,僅次於1.3664億人民幣的宋琴松石間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神農氏「大聖遺音」琴面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神農氏「大聖遺音」底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神農氏「大聖遺音」底板刻款



另一床神農氏「大聖遺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琴長120公分(47英寸),肩寬20.5公分(8.1英寸),尾寬13.4公分(5.3英寸)。桐木製,髹栗殼色漆、其上罩有黑漆,還有朱漆補綴期間。斷紋為蛇腹間牛毛斷紋。龍池兩側刻「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其他形制均與前者相同。

清朝時藏於宮中,但具體的歷史已經無法查證。在清宮倉庫中因久無人打理而積滿水鏽,清宮善後委員會清點時標記為「破琴一張」,編號崑字一〇七號。在1947年故宮博物館任職的王世襄發現,並轉入珍寶庫。1949年他得到館長馬衡批准,將此琴交由管平湖修復。民間版「大聖遺音」與故宮版不同的是,故宮版為神農氏,民間版為伏羲氏,兩者外觀大體相同,只是在音色和頸部略有不同。



2006年9月26日,大陸與奧地利聯合發行「古琴與鋼琴」郵票的背景圖案,選用唐代「大聖遺音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