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璋圓壺
陳璋圓壺,又名錯金銀重絡飾壺,或稱錯金銀梅花釘飾虬龍套銅壺,戰國時期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通高24公分,口徑12.8公分,腹徑22.2公分,重6250公克。這件青銅器具,是戰國中期的容酒器,在當時燕國內亂,而齊國的將軍陳璋趁亂攻下了燕都。而在燕都被攻破之後,陳璋也下令 “ 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重器中有一件就是這件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陳璋命工匠在這個壺上刻下了戰爭銘文,用來記載自己攻打燕都成功的豐功偉績。它出土於1982年盱眙南窯莊西漢窖藏,該窖藏是迄今保持著中國單件金獸文物出土最重的記錄,而儲存金器的陳璋圓壺,更被列為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1982年,在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正在挖土修水利的萬以全三兄弟發現一處文物窖藏,也是在這時挖掘出了這件國寶級別的文物。該窖藏發現時距地表深1.4公尺,窖穴下部周壁直徑約2公尺,殘深0.6公尺。窖內藏有1件青銅壺,壺口蓋有1件金獸,壺上罩有1件倒扣的銅盆,壺內盛放有11塊金版和25塊金餅。窖藏文物包括戰國時期楚國文物及漢武帝時期文物,研判應為西漢前期埋藏。因為在挖掘過程中,發現了暗藏在其中的40斤黃金,也讓當地非常重視,在之後把這件文物送至該縣銀行的地下金庫,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盱眙萬氏三兄弟挖到國寶,主動上交後,受到當地政府表彰。據說,村裡得到5000塊錢獎勵,用於道路設施建設。另獎勵三兄弟10000元,兄弟三人平分,老三分了6000,老大老四每人2000。他們用這筆錢買了拖拉機,修復了被擠壞的房子,另蓋幾間磚瓦新房,手頭還有盈餘。
陳璋圓壺由三大部分構成:器身(內膽)、肩及腹部網套和底座(圈足)。其中,內膽懸空,平均厚度約1毫米。在薄如蟬翼的壺壁上,進行雕鑿鏤刻,難度可想而知。該壺在青銅慣常的大器中,算迷你的,採用失蠟法澆鑄製作,工藝獨特,水準極高,包括鏤空、錯金銀、鑄接、焊接、篆刻、微雕等,將金銀、長龍、梅花釘構成的三層立體網絡裝飾壺面,精細複雜,手法爐火純青,不僅是先秦工藝集大成之青銅器,而且地位顯赫。這在青銅史是很罕見的。
陳璋圓壺上的錯金銀紋飾的獸首銜環
陳璋圓壺上的立體的獸首
口沿內壁銘文,依稀可見
陳璋圓壺第三段齊國文字銘文
陳璋圓壺上刻有3處銘文,解讀其信息,即能揭示真實身份。 其中足部內側,刻4字,因腐蝕受損,模糊難辨,大致看是 “ 王后右酒 ”,推測為使用者刻記。第二處銘文,位於銅壺侈口沿內壁,刻銅壺製作序號、名字與容量的文字,共11字,當為工匠用燕國文字銘刻:“ 廿五,重金絡霝,受一觳五升。 該銅壺容量約3000毫升,即指 “ 一觳五升 ”。第三處共29字,在圈足外,使用的是戰國時期齊國文字: 隹王五年,奠陽陳旻,再立事歲。孟冬戎起,齊臧戈遊。陳璋內,伐燕毫,邦之獲。這段文字記錄該壺從哪兒來的。齊宣王五年,初冬,齊國大軍出動攻打燕國,大將陳璋一直打到燕國的國都,從燕國宗廟亳社,獲得該青銅壺。史書記載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五年,齊國出兵攻打燕國,燕國國王噲被殺,丞相子之被抓後剁成肉醬,太子早就掛了。齊國搶掠燕國宗廟,青銅壺這才讓齊國大將陳璋擄走。
專家們考證陳璋圓壺,多方蒐集銘文資料,還有個意外發現: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著一個陳璋方壺,當年被八國聯軍從圓明園搶走,二壺銘文基本一致,證明為同一時期工匠所製。兩者唯一不同是僅「齊」字在方壺上為「大」字。
西漢金獸
金獸身上的鏽跡,為青銅壺長年累月所染
金獸為西周時期文物,窖藏中被用作壺蓋,扣蓋在圓壺頂部。金獸長16公分,寬17.8公分,高10.2公分。金獸重9公斤,含金量99%,為出土戰國金器最重的一件。金獸通體金黃,空腹、厚壁,澆鑄而成,以捶揲塑形。腹壁刻篆書「黃六」二字,獸外形似豹,屈腰團臥,作蜷伏狀,雙目圓睜俯視,耳貼腦門兩側,獸首靠前膝,頭頂有一環,四肢前伸置於頷下,頸部三道項圈,項背部有環形立鈕,尾巴經襠下穿過纏繞在腹部,遍體鏨刻圓斑魚鱗形紋飾。金獸原本的實際用途仍有爭議,有權器、鎮庫獸、博具或用於壓席等猜測。金獸的製作工藝,採用青銅鑄造與金器錘擊相結合,獸身清晰可見鱗片斑駁狀貌。
壺內出土9塊半金餅,重約5.7斤;15塊馬蹄金、麟趾金,重約9.7斤;11塊金版楚國錢幣 “ 郢爰 ”,重約6.5斤。“ 郢爰 ”,是春秋戰國楚國的稱量貨幣,主要在上層貴族流通,也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郢爰為整版製作,一版大致50塊,使用時拿工具切割小塊即可。
金餅
馬蹄金
整版的楚國 " 郢爰 ",出土僅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