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石經》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正使石經》殘石

河南博物院藏《正始石經》殘石


遼寧省博物館藏《正始石經》的殘石


《正始石經》又稱《三體石經》、《魏石經》,刻於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 ( 公元241年 ) ,原立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故名《三體石經》。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書寫者有衞覬、邯鄲淳、嵇康諸説,但無定論。刻本筆法與結構都很規正,常為初學者取作範本《三體石經》在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傳世的拓本皆為宋人摹本。
《正始石經》完成後與東漢晚期的《熹平石經》一起立於當時都城洛陽的最高學府「太學」門前石經的內容,主要是《尚書》和《春秋經》。《尚書》當即馬融、鄭玄所傳的二十九篇古文尚書。《春秋經》當即《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十二篇本《春秋石經》,而不是今文家的十一篇本。《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並稱為我國古代著名的三大石經。

三體石經的正式格式是每行二十字,每字有三體,直下排列。另有品字式,古文居上,篆、隸分列下方。品字式只見於《尚書》開頭的兩篇《堯典》與《皋陶謨》(三體直下式也有此兩篇)。另有古文一體殘石,古文、篆書二體殘石。《三體石經》在每一碑面刻有縱橫線條為界格。一字三體直下書刻,每面約33行,每行60字。每碑行數各不相同。王國維經推算認為最可能是35碑,馬衡根據1922年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的一塊石經,推斷正始石經應是28碑。

《正始石經》到北魏時期,還依然保存在洛陽城內。但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馮熙、常伯夫等人,在他們先後擔任洛州(今洛陽)刺史時,竟然取《正始石經》的石板作建材以建寺廟,《正始石經》才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此事參見《魏書·崔光傳》和《魏書·馮熙傳》)。東魏建都鄴城,通過水路將兩種石經一起從洛陽搬遷到鄴城,但運至今孟州市境內時,遭遇塌堤,近半石經掉入黃河,運到鄴城時,《漢魏石經》只剩下52塊了。公元579年,北周時期又將石經從鄴城遷回洛陽。隋朝建立後,又將部分石經從洛陽運入長安,不久被隋朝政府部門竟將石經當成建築柱礎。到唐朝初年,魏徵收集石經時,已“ 十不存一 ” 了。此後,《正始石經》便逐漸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三體石經》局部放大近景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洛陽白馬寺村南龍虎灘發現《尚書·君奭》篇殘石110字,古文佔36字。1922年12月間,洛陽城東南三十里朱圪塔村發現《尚書·君奭·無逸》和《春秋·僖公·文公》殘石,而《君奭》篇正好與龍虎灘所出相銜接,這塊殘碑下部略有缺損,但所存文字完好,是迄今出土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塊。這件殘石也表明《正始石經》石板的正反兩面都刻有文字。因原石經太大,遭人從中折為兩段,共1771字,古文約580字,現存河南圖書館,後又出有《尚書·多士》和《春秋·僖公九年》殘石,共229字,古文佔76字。此外還有一百多塊碎石,小者1、2字,大者40餘字,散落在各收藏家手中,字數無法統計。1945年,西安市許土廟街(為唐時中書內省舊址)首次發現三體石經《尚書·康誥》殘石一片,僅表刻,無背刻,共35字,其中古文佔11字。1957年6月,在西安市距離上述出土地附近又發現石經殘石一片,表刻《尚書·梓材》篇,存10行33字,古文8字,背刻《春秋·文公元年二年》經文,殘存10行50字,古文15字。現今出土的《正始石經》殘石大約有二千五百餘字。《三體石經》從宋代至二十世紀所見殘石,約得三千字以上,其中古文佔三分之一強,可得一千字以上,這個數字雖僅佔石經刊立時總數的四十九分之一,但石經的面貌已大體可見,特別是這一千多字的古文,在古文史上尤為可貴

漢語古文字學家曾憲通1980年將此一千多字古文加以整理,汰其重複,得單字四百四十文,再加粗略分類,得出如下幾個數據:

(1)、石經之古文同於《說文》古文者七十文,約佔總數百分之十六。

(2)、石經之古文同於《說文》篆文者一百五十五文,約佔總數百分之三十五。

(3)、石經之古文同於甲骨文及金文者八十七文,約佔總數百分之二十。

(4)、石經之古文同於六國文字者五十六文,約佔總數百分之十三。

(5)、石經之古文形體訛別不知所從者六十五文,約佔總數百分之十五。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近景


關於碑文出自誰人之手,主要有邯鄲淳、衞覬和嵇康三種説法但並無定論歷史以來史家多認為《三體石經》碑文是多人合作之作,而非一人力所能。范邦瑾在《書法研究》上撰文《魏〈三體石經〉書人略論》提出了這種看法。從《三體石經》所刻碑文名字的字體大小,筆畫寫法和書法風格來看,極不相似。王國維《魏石經殘石考》云:「品字式者古文、篆、隸三體似出一手,直下式者則三體似由三人分別書之,而書品字式古文與書直下式古文者亦非一手。不獨書人不同,即文字亦不畫一。」所以,《三體石經》非一人所書,而是由集體合作書寫的,但書寫人的具體名單,因原碑毀嚴重,自宋以出土殘石均未見有書人姓名,加上《三國志》等文獻的闕載,在新的考古資料發現以前,目前也不能妄加推斷。《正始石經》中古文一體,據載是漢代流傳的先秦古文字,不過因輾轉摹寫書刻,字形已經失真。儘管如此,這部《正始石經》無論對研究經學還是戰國古文字,都具有重要價值。尤其自晚清至近代以來,海內外學者考證這部石經以及研究它的內容和文字的著作很多,使其成為又一新的顯學。


正使石經《尚書·多士》《春秋·文公》篇拓本


正使石經《尚書》、《春秋》殘碑拓本





《正始石經》殘碑拓本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