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後一位大儒
一代傳奇大儒愛新覺羅•毓鋆百歲照
今日,途經中國文化大學大廈館,瞥見玻璃窗內有愛新覺羅.毓鋆(以下簡稱毓老)生平事蹟展,我一向仰慕其人,想要入室參觀,惜乎,適逢清明節連假,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怏怏而返。
毓老,是民國史上傳奇的人物,他出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是根正苗紅的清朝皇室後裔,滿州正紅旗人,曾是末代皇帝溥儀的伴讀。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了滿清,誰知造化弄人,這位努爾哈赤的後裔,竟會飄洋過海來到寶島台灣,身穿藍色長袍馬掛,頭戴青色瓜皮小帽,宣揚中華文化凡六十餘年,成了民國史上最後一位大儒。
我無緣得列門牆,未能親炙毓老風範,但對其事蹟略知梗概。曾聽親友說,毓老九十多歲時,猶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在滿州國時,不做漢奸,老蔣時代,不當走狗,我到現在,人還不糊塗」,「台灣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儒學精神和道德風骨」,「我告訴你們:國不可以亡,到今天為止,我沒有休息過一天,總在思考台灣的未來,你們要努力啊!」。
毓老四歲時,母親鈕祜祿氏親授四書,六歲進宮伴讀,他最親密的兒時玩伴,就是同齡的末代皇帝溥儀,兩個小家伙,師從陳寶琛,羅振玉、王國維、梁啟超等大儒,熟讀經史子集,並從英國人莊士敦,習標準的牛津腔英語和西洋之學。
後來,毓老又留學日本、德國習軍事,回國後,投入滿州獨立運動,任職滿州國情報機構,某次,暗中破壞日本軍事行動,被日本軍警四處緝捕,緊急時躲入農戶劉桂柱的院中,這位憨厚的農民,知其為抗日份子,二話不說,脫下身上棉袍,並交付身分證明,協助其脫逃。
為了感念劉桂柱的救命之恩,毓老來台後,有好長一段時間,就以劉桂柱為名。台灣解嚴後,毓老回到東北老家,欲報大恩大德,可惜恩人早已不知下落,「劉桂柱」終未能遇見「劉桂柱」,毓老又悵然回到台灣。
化名劉桂柱的毓老,國共內戰期間,輾轉來到台灣,翻山越嶺來到後山,在台東農校担任教導主任,教阿美族和卑南族原住民子女課業,他發現清朝時有一位胡鐵花曾在台東任知州,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於是立了一方「清台東直隷州州官胡鐵花紀念碑,並建議當局將一條馬路命名為「鐵花路」。
多年以後,胡鐵花的兒子,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之,緬懷先人,來到了台東尋訪父親的遺跡,見到有胡鐵花紀念碑和鐵花路,大感驚詫,相詢之下知是農校教師劉桂柱所為。兩人見了面,穿著西裝學貫中西的胡適之,和這位當時穿著原住民服飾的偏鄉教師,彼此相見歡。
兩人挑燈夜話,促膝長談,胡適之見這名偏鄉的質樸教師,竟能操一口標準的牛津腔英語,談吐溫文儒雅,國學根柢更是山高水長,高不可攀,深不可測,不禁佩服得五體投地。劉桂柱坦言自己的真實身分,他現在是避禍改名,原名是愛新覺羅.毓鋆,胡適之恍然之中鑽出一個大悟,兩人遂結成莫逆。
毓老,後來幾經波折,回到了台北,這位遜清遺老,以「不食周粟」為由,拒絕加入國民黨及所安排的任何職務,深居簡出,以讀書為樂。當時有許多留華的洋學生,胡適之均推薦入其門下,有許多門生,後來都成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的碩學宏儒。毓老也曾一度在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等校任教,但都教不多久,不知何故,第二年均未續聘。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毓老,後來為免政治干擾,在和平東路成功新村(即今成功國宅社區)創設天德黌舍,(後又更名奉元書院),設帳授徒,從事私人教學,初期以專收外國學生為主,解嚴後也收本國學生,他一生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並注重對時勢的分析,為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注入了真實的生命和活潑的生機,門生遍及海內外,國內許多政商界的名人,也都曾受教於毓老。
毓老在台灣,是一個孤獨的靈魂,他的夫人是美麗的蒙古格格,當年,因故未能隨他一起到台灣,他日夜思念他的妻子,誓願終身不再娶。解嚴後,他迫不及待的回到故鄉,萬里尋妻,可惜已天人永隔。這一甲子多歲月,他孤苦無依,直到一百零二歲,仍拖著殘軀講授易經。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他熱愛台灣這塊土地,春風化雨,播下無數儒學的種籽,他宣掦中華文化,弦歌不綴,至死方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