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畏懼滿盈,處處留有餘地 !
作者:洞見
《曾國藩:話不要說死,事不要做絕,情不要斷盡》
曾國藩曾說:「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為人處世的真諦。
人生有進退,濃淡總相宜。
不管說話還是做事,我們都要給自己留一點回旋的餘地。
1. 话不要說死
老話曾說:「飯不可吃太撐,弓不可拉太緊,話不可說太滿。」
因為把話說得太滿,容易讓自己陷入困境。
从前有一個楚國人在大街上賣兵器。
他逢人就吹噓,說自己的矛和盾,都是用最好的材料製作而成的。
闹半天還是沒人感興趣,他乾脆舉起盾,向周圍的人吆喝:
「大家快來看呀,這面盾堅固無比,世界上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可能刺穿它。」
圍觀的人半信半疑,這時,賣兵器的人又揮舞起他的長矛,接著向人們炫耀:
「大家再看看我的矛吧!這支矛鋒利無比,無論怎樣堅硬的東西,只要一碰上它,肯定被戳穿。」
聽到這裡,有一個人大聲質問道:「照你剛才說的話,要是用你的長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呢?」
那個賣兵器的人聽了,臉漲得通紅,一句話也答不上來,只好收拾起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
生活中,喜歡把話說得太滿的人,大多都比較自以為是,也很容易給自己挖坑。
明明沒把握的事情,卻信誓旦旦地承諾;明明還不確定的事情,卻張口就說。
最終,難免令自己陷入尷尬和被動的境地。
有句話說得好:「話不說滿,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就是度。」
話到嘴邊留三分,是一種謙虛的人生哲學。
懂得在言語上給自己留退路,也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成熟的開始。
2. 事不要做絕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商湯外出的時候,看到野外有獵人在四處設網。
獵人祈禱著,希望四面八方的鳥兒和走獸,都鑽到他的網里來。
看到這一幕,商湯覺得太殘忍了,於是對獵人說:
「這樣做,不就把天下的鳥獸都捕盡了嗎?除了夏桀這樣的人,還有誰會這樣趕盡殺絕。」
接著,商湯讓人拆掉三面的網,並教對方重新祈禱:
讓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獸,想往哪裡跑就往哪裡跑,那些不要命的,就來網里吧!
很快,這個消息傳到了眾多諸侯的耳中,大家紛紛覺得,商湯對鳥獸都能如此,必然是一個好君王。
於是,有四十多個氏族部落,先後歸順了商湯。
商湯的部落越來越強大,最後順利滅了夏。
有時候,別把事情做絕,方能贏得人心;做事不留餘地,只會害了自己。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徵戰沙場,英勇無比,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大英雄。
可是私底下卻是一個「暴而無恩」的人,尤其是對自己的下屬很嚴苛。
即使是一點小事,他也會大動干戈,用鞭子抽打下屬。
有一次,兩個部下沒有完成任務,張飛便把他們綁在樹上,每人鞭打五十下,打得他們滿口出血。
部下積怨成恨,便趁張飛喝醉的時候,把他給殺死了。
一個時代的英雄,沒有死在凶險的沙場,卻死在了下屬的手裡。
張飛的下場,是他做事不留餘地造成的。
有這樣一句話:「饒人只須一條路,傷人只須一堵牆。」
真正聰明的人,哪怕自己佔據高位,也不會逞一時之強,把對方趕盡殺絕。
因為他們知道,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正所謂:「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給別人留一方餘地,也是給自己留一條出路。
3. 情不要斷盡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關係很好的人,後來卻因感情不合相互詆毀,因利益之爭落井下石。
但真正成熟的人都明白,即便不再同路,也不必斬斷所有的情誼。
給別人留後路,其實就是給自己留退路。
北宋時期,王安石與蘇軾同朝為官,兩人既是同僚,又是私交甚厚的好友。
只不過,他們倆政見不同,一個是變法派,一個是保守派。
王安石一心想要通過變法富國強兵,而初入政壇的蘇軾卻屢次上書反對。
正因為如此,蘇軾先是被貶到了黃州,後來又因為寫詩諷刺新法而鋃鐺入獄。
可是,兩人私下裡卻絲毫沒有記恨對方,反而是惺惺相惜。
當年蘇軾身陷囹圄,王安石非但沒有落井下石,還上书宋神宗:「聖明時代,豈能殺有才華之人?」
黃州貶謫期滿後,蘇軾曾特意去南京看望已賦閒在家的王安石。
兩人相見甚歡,一起遊山玩水,談詩論道將近一個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雖然彼此政見不合,卻沒有相互為難,可謂是君子之爭。
漫漫人生路上,或許昔日的好友會變成陌生人,曾經的伴侶會走向相反的道路。
如果沒辦法志同道合,那麼好聚好散即可,不必做到恩斷義絕。
即便彼此的情誼不復當初,保留一絲清淡如水的交情,也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畢竟,在這個涼薄的世間行走,多一個朋友,總好過多一個仇人。
別讓最初的情誼散盡,也是留給彼此最後的溫柔。
需知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需要適當的留白。
我們行走於人世間,更需要做到進退有度。
別把話說得太滿,才不會令自己陷入尷尬;
別把事做絕,自己才能夠從容轉身;
別把情斷盡,才不辜負曾經相識一場。
始終相信,時時畏懼滿盈,處處留有餘地,便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