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金五銖錢

“ 銖 ” 是古代重量單位,而不是幣值計量單位 !“ 銖 ”,對大多數人來説是一個生僻的字眼,更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詞語,我們聽説 “ 銖 ” 這個詞,大多來源於——五銖錢 !銖,中國古代質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等於15.6克,按照現代計重衡量,一銖大約等於0.65克 !

漢武帝時期,積極的對匈奴征伐,歲出的增加使國庫日益窘迫。五銖的開鑄和發行成爲財政重整的重要步驟。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五銖開鑄。它繼承了半兩的形制,即圓形方孔、內外有郭(標準的五銖的外郭兩面皆有,內郭僅有背面有)。漢朝制定五銖錢的尺寸和重量、金屬構成的標準。五銖的得名源於其重量標準為五銖。五銖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故名。初鑄於西漢漢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歷西漢、東漢、魏、晉、南齊、梁、陳、北魏和隋都有鑄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然在民間流通。五銖跨度大、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漢武帝時期鑄五銖錢


漢五銖銅範,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 “ 五銖 ”,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公分左右,重約3.5-4公克。“ 五 ” 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 銖 ” 字的 “ 朱 ” 頭呈方折型,“ 金 ” 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

五銖錢在中國貨幣史中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漢武帝發行以來,就長期在歷史上流通使用。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元通寶發行,時至此時,五銖錢已經流通了七個世紀。可是,五銖錢並未因為開元通寶的發行而終止,反而一直流通到清代。康熙年間,朝廷打算發行新錢,而且要求停止古錢,只用清代的制錢,這時,兩廣總督上奏說:直到今日,市場上還流通著漢代的五銖錢,百姓手裡同樣存貨不少,如果突然禁止舊錢的流通,只允許清代制錢使用,那恐怕會帶來很多社會麻煩。康熙帝最終接納了這種觀點。

整個西漢時代,依據史書記載,一共鑄造了2800億餘枚五銖錢,這個數量是十分驚人的。所以,五銖錢的鑄造量是很大的,存世量也大,2011年3月江西海昏侯墓,一下子出土二百多萬枚五銖錢,就可以理解五銖錢製造數量驚人。

漢武帝曾專設 “上林三官 ” 錢局,鑄造形制規範、重量一致的五銖錢,成爲全國統一的標準貨幣,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漢武帝在公元前129年發動了對匈奴的討伐戰爭。爲鼓勵遠征軍官兵的作戰士氣,漢武帝特下令 “上林三官 ” 錢局動用國庫黃金,鑄造了一批金質五銖錢,用於獎賞有功人員或因戰致殘的將士,在當時能獲得 “ 金五銖 ” 獎賞的人,則被看作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由於是皇上的御賜品,均被獲獎人貼身珍藏或死後隨葬,極少用於流通。金五銖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金錢幣,傳世品已是鳳毛麟角。



金質五銖錢


漢代金五銖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金質錢幣,目前已知明確收藏記錄的有三枚:兩枚於1980年陝西咸陽出土,現分別藏於國家博物館及陝西歷史博物館,另一枚爲1990年洛陽錢幣學會收集。三枚均爲方孔圓錢,直徑爲2.6公分,重7.7g,正背面均有輪廓,正面左右橫書篆文 “ 五銖 ”,“ 五 ” 字交筆緩曲,“ 銖 ” 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

金五銖的製造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爲是上林三官開爐紀念品,一種認爲是賞賜貨幣。《史記·平淮書》記載,元狩四年 “ 大將軍、驃騎大出擊胡,得首虜八九萬級,賞賜五十萬金 ”,說明漢代有以金行賞之例;而《南史·呂僧珍傳》已明確記載:“ 僧珍生子,季雅往賀,署面曰:錢一千。僧珍疑其故,親自發,乃金錢 ”。因此,漢代金五銖也可能用於統治集團內部賞賜、饋贈。而現可知出土及傳世品有如鳳毛麟角,無論其作爲賞賜或他用,在當時應即十分稀罕和珍貴。



這枚金五銖是1980年陝西咸陽出土,是方孔圓錢中最早的黃金鑄幣。錢徑2.6公分,重9克,含金量95%。


西晉煎藥廟家族墓地出土的金五銖錢,邳州市博物館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改變人生觀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