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珠舍利寶幢

 

蘇州瑞光塔


民國初年蘇州瑞光塔


瑞光塔,位於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區西南隅盤門內。瑞光塔是一座七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古塔。始建於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大約於天聖八年(1030年)基本落成。南宋淳熙十三年 ( 1186年 ) 寺僧重聾,稍復舊觀。後寺塔改為七級,名瑞光寺塔。清末太平天國之亂寺院毀於兵燹,僅存佛塔。

1978年4月12日傍晚,三名小學生到此遊玩,趁著夜色開始攀爬起了瑞光塔。當晚9:00左右時,這三人已經爬上了瑞光塔的第三層。其中一人摸到一些塔磚已經搖搖欲墜了,於是,他們把塔磚一塊塊抽出,隱約看到了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暗洞。而就是這個暗洞後來有了重大的發現。這三個孩子對這個暗洞特別好奇,所以就拿出來了一塊已經動搖的磚頭想扔到洞裡面去,可是誰知道他們居然可以聽見回聲,所以這三個膽子比較大的孩子就想著爬到洞裡去看看那裡面到底有什麼,爬到地洞裡之後,他們發現裡面有一個通體漆黑的大箱子。小學生回到了家裡把他們發現寶箱的事情跟自己的爸媽講了,家長們心裡猜測這沒準就是特別難得的歷史文物,第二天,這三名小學生的家長相約來到蘇州姑蘇區派出所報案。公安幹警得知此事後,立馬聯繫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了解了這件事以後馬上就去了那裡,他們把現場給封鎖了,然後小心謹慎地把瑞光塔的第三層給撬開,然後他們就能看見在地穴的中間放了一個高達一米的木頭盒子,盒子上寫了「真珠舍利寶幢」這幾個字。


文物專家們把這個木函給打開,他們驚訝地看到這裡面居然還藏著一個上面有彩繪的小木函,它是由銀杏木製作的,盒子的裡面還刻有些「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記」這幾個字,專家就通過他們發現的信息推測這件寶物應該是在公元1013年才打造出來的,它是宋真宗年間的珍寶,這距離孩子們發現它已經過去了965年 !一件曠世國寶就此橫空出世,瑞光塔發現如此稀世珍寶之後,文物部門給予這三名小學生的家長每位獎勵500元。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現藏蘇州博物館


北宋真珠舍利寶幢


盛裝真珠舍利寶幢楠木盒,寬42.5公分,高124公分

北宋真珠舍利寶幢,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 1013年 ) ,高122.6公分。1978年被三名小學生在瑞光寺塔第三層天宮中發現,發現之初被放置於兩層木函之中。主體部分由銀杏木製成,四面彩繪著四大天王的形象。彩繪內函高124公分,用銀杏木做成,木函的內壁上寫有 “ 大中祥符六年 ” ,也就是公元1013年。當時木函上寫著 “ 瑞光塔第三層塔內真珠舍利寶幢 ” 的字樣,根據銘文,專家認為塔心窖室藏的是一件真珠舍利寶幢,再打開這個木函,一件稀世珍寶便耀眼奪目地展現於眾人眼前,這就是後來成為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的真珠舍利寶幢。在木盒上刻有 “ 大中祥六年四月十八日記 ” 以及 “ 都勾當方允升妻孫氏十娘 ” 的字樣。經過專家們的歷史考證,“ 大中 ” 是北宋真宗時期的年號,而 “ 勾當 ” 其實是北宋時期的官名,通過以上細節專家猜測,這個木盒應該是北宋時期,一個叫方允升的地方官,和他妻子孫十娘一起留下的遺物。不過木盒的主人確定了,木盒之內所裝的寶幢卻始終無法確定主人。木盒另有文物大多是佛教的經書以及菩薩的雕像。其中年代最久的當屬五代十國時期的手抄經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宋朝年間制的陪葬品,雖然價值比不上舍利子和寶幢,但整體加起來,這件寶貝的價值可以說是價值連城了。


北宋真珠舍利寶幢須彌座

北宋真珠舍利寶幢主體用楠木構成,自下而上分為須彌座、佛宮、塔剎三部分。須彌座包括牙腳八棱台座、寶山與大海等主要部分。台座呈八棱形,每一棱角底部下起高3厘米處有貼有形態各異的堆漆狻猊的燕尾形牙腳。八棱台座之上出雙層平行方澀,中間束腰,每面設壺門三個,一周二十四個壺門孔上裝飾有金銀絲如意花飾;澁面綴以海棠形寶飾,澁角以堆漆條花圖案包角;澁上置八隻小銀獅,有騰躍、後顧、搔耳等,造型生動;銀獅內側又起一層方澀,澁上收分漸斂呈八棱斜弧面,其上折收為平階。八棱斜弧面一周貼飾有堆漆裝金製成的兩人一組共十六個供養人形象。其上的平階八角處各置立體雕刻的小木獅,木獅表面施石青,局部略敷朱彩;平階內側收腰處,鏤如意壺門,上承八角帶環繞勾欄的平階。



勾欄的八根欄柱頂端綴銀絲串珠蓮花,蓮花上各置一顆水晶球。勾欄平階之內,一周立面及圓形平面上雕出浪濤滾滾的大海,整體描金;海浪周邊雕出向上升騰而起的八朵描金祥雲,頂端立有八位天神;大海中央如蘑菇雲般突起透雕的山柱,柱上盤繞一條鎏金銀絲串珠編織而成的九頭蟠龍,龍脊和龍皮大框用鎏金粗絲構成,龍齒、發、耳、角及龍的鱗、爪由極細的三股合一的辮絲製成,龍爪甲則以銀子鑿出;圓柱上端托起由十六座疊嶂山巒組成的須彌寶山。寶幢的須彌座造型極為精美繁複,通體描繪寶相、纏枝、幾何圖案,細如纖毫。









佛宮系真珠舍利寶幢的中間部分,居須彌寶山之上。幢殿由殿基、殿柱、殿外護法八天、八棱經幢、幢頂鎏金銀龕、殿頂、漆木龕、華蓋等部分組成。一周八根殿柱,均由木製八曲如意柱外鑲包累絲工藝編結的鎏金銀絲製成,殿柱下置覆蓮狀水晶柱礎,柱礎之下為刻有云霧繚繞的描金八棱形殿基;殿柱外側一周,所雕佛像尤為精到。

寶幢展示的天王、天女、金剛、佛祖四個方面十七尊造像,神情不同,個性獨具,小中見大,充滿活力。作者刀法精湛,衣紋起伏處理得當,線條流暢,肌膚動感表現突出,奏刀簡練,粗看似是渾圓,細睹顯見塊面。造像承襲佛教儀軌,裝鑾非同一般。不塗金裝,不施彩繪,自身素色,通體描金,極為少見。

宮內中部覆蓮座上立有寶藍色八棱柱狀經幢,八面依次以真(楷書)、草、隸、篆書陰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語“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幢體中空,內置一乳青色葫蘆形小瓷瓶,瓶內藏舍利子九粒及折疊的雕版印刷梵文和漢文《大隋求陀羅尼》經咒各1張。幢頂置有挑花工藝製成的纏枝紋鎏金銀皮小龕,一尊通體描金、雙手作禪定印、頭裹風兜,身穿僧祗,俯首閉目的木雕高僧大德祖師像趺坐其間,莊嚴慈祥,安閑靜恬,雖然體積極小,但是刻畫入微。殿柱及幢頂鎏金銀龕之上為圓形八出殿頂,其椽梁骨架和內芯為整塊木料削製而成,椽條用108根空心細銀條製成,骨架和內芯之外再罩上銀絲編成的梅花形絲網;橫梁、鬥棋、瓦片、滴水等皆用粗銀絲為骨,細銀絲網結,串以珍珠;梁角處還有八隻護梁神形象;所有鬥棋樑枋、飛椽出戧,均綴串密集的小珍珠;八出戧角端部懸垂有寶花瓔珞幡鐸。殿頂之上又置有堆漆描金寶相花紋木龕,堆漆花紋中點綴有少許小珍珠;龕內盛放金雕細頸寶瓶,表面浮雕圖案以觀音和嬉戲童子為主題,圖分四面,雲紋為底紋,間以飛天、鳳凰,一派仙靈意境。

龕上復置八角形金銀絲串珠華蓋,華蓋硬樞以鎏金粗銀絲製成,蓋面花紋按八個等分面佈局,每個面由上下兩片辮絲盤成的紋樣構成,華蓋周邊綴有紅、藍、白等各色寶珠,蓋面上約略綴有蜿蜒排列的珍珠串飾花紋;華蓋上還飾有八條串珠天龍,呈放射狀沿華蓋頂間向下昂首俯衝,使華蓋和其下的殿頂如同八脊重簷翹角般富麗堂皇。




塔剎系真珠舍利寶幢上層部分,立於華蓋之上。主體呈柱狀,由銀棒和包金箔木柱相接而成,剎輪以白玉、水晶、五色珠料等製成,間以金銀絞花、葉片及銀絲串珠裝飾;剎輪上部的銀絲串珠小幡蓋,係由極細的鎏金銀絲製成三股合一的辮絲盤曲的各種朵花構成,小幡蓋一周垂八條流蘇銀鍊,下接華蓋八角;剎頂部為水晶摩尼寶珠,寶珠兩側以銀絲挽出火焰光造型,以示 “ 瑞光普照 ”。
真珠舍利寶幢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製作者根據佛教中所說的世間“七寶”,選取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銀等材料,運用了玉石雕刻、金銀絲編制、金銀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堆漆、描金、貼金箔、穿珠、古彩繪等十多種特種工藝技法精心製作,可謂巧奪天工,精美絕世。
整個真珠舍利寶幢用於裝飾的珍珠差不多有40000顆,它的奢華與顏值讓我們忍不住讚嘆;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見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難度極大;然而,天王的威嚴神態,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靜穆莊嚴,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完全體現了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美術的繁榮和精美,同時也可見五代、北宋時期吳人高度的審美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木盒外彩繪四大天王







真珠舍利寶幢上配件與木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