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玉牒庫


皇族宗譜稱作玉牒,寓意皇家子孫“金玉之貴”。我國自唐代起歷朝歷代均修玉牒,不過由於朝代更迭、戰火頻發,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皇族宗譜只有清代玉牒。在這些大小各異、厚度不等的書冊中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清代玉牒分滿、漢兩種文本,自順治十三年(1656年)題準,每十年編續一次,在清代共編26次,民國後到1921年又修兩次。分帝系,支系等。清代玉牒為清代皇室家譜,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家譜,是中國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室家譜。目前我國保存清代玉牒的只有兩個地方,一處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另一處是遼寧省檔案館。

清代玉牒是專門記錄皇室貴族世系、輩分、性別以及親族關係的宗族譜。順治十二年(1655年)規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存者朱書,歿者墨書”。即纂修玉牒時,在世之人名字用紅筆書寫,離世之人名字用墨筆書寫。屆時開設玉牒館,由皇帝欽定正副總裁,下設總校閱官等多名官員輔修。清代規定以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本支,稱為宗室,入黃冊。而其他與努爾哈赤同一曾祖不同父之人為旁支,稱為覺羅,入紅冊。為區分方便,宗室腰繫金黃色緞帶,俗稱 “ 黃帶子 ”,覺羅腰繫紅色緞帶,俗稱“ 紅帶子 ”。宗室玉牒又分帝系、列祖子孫、列祖女孫三個系統,覺羅玉牒分子孫、女孫二個系統。






宗室玉牒、覺羅玉牒




宗室(直系)玉牒



宗室(旁系覺羅)玉牒

帝系,是將皇帝直系單獨編纂成冊,以突出帝位傳承脈絡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列祖子孫有豎格、橫格兩種編修方法,列祖女孫只修豎格玉牒,每種都有滿、漢兩種文本,覺羅玉牒也是如此。橫格玉牒反映皇室家族的輩分,每頁十一至十八橫格不等,每一橫格代表一個輩分,輩分最高者寫於卷首第一橫格,其子孫後裔按輩分依次遞減,內容記載的也非常簡單,只有姓名、職銜和封爵等內容。豎格玉牒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譜序,即玉牒的編纂說明。第二部分是正文,每頁十五列豎格,一般1至2格記載一個人名,反映同一輩分宗室男女的詳細情況。順治十八年(1661年)第一次纂修玉牒時,規定子孫在豎格玉牒中需要記載的內容為何時生人、何時亡故、母妻姓名等,女孫則記錄何時生人、何時亡故及何時婚配、夫婿的官職和品級以及亡故年月等內容。

清代玉牒不同於平民家譜,宗室覺羅女子也應冊入譜,皇族繁衍情況更加完整詳盡。分別用黃、紅色綾子做冊籍封面,裝幀華美、紙張考究,使用滿漢兩種文字繕寫,書法雋秀,不僅具有史料研究價值,而且極具審美價值。

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排列順序和編修方法等多方面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尊卑觀念。在宗室玉牒中,以帝係為統,輩分為序,每一輩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遠支。多數情況下只寫皇帝年號或廟號,而不直書皇帝名字,如出現皇帝名字之處,就用小塊黃綾蓋住。此外關於皇帝的記載也非常詳細,包括其即位年月、諡號、廟號、生母姓氏以及后妃晉封情況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生育過子女的后妃方可載入玉牒,就連皇后也不能例外。直到道光十七年(1838年)才規定,皇后有無子女均可載入玉牒,皇貴妃以下生有子女者才可以載入,無子女者概不載入。這樣的規定不僅體現了尊卑有別,而且符合 “ 母以子貴 ” 的封建傳統觀念。


宗室玉牒保管庫房


覺羅玉牒保管庫房


宗室玉牒



清代玉牒,滿文書寫,製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長89公分,寬50公分,厚23公分


清太祖努爾哈赤究竟叫什麼名字,我們可以從玉牒中找到答案。清代漢文玉牒記載:“太祖高皇帝弩爾哈齊”,滿文玉牒記載:“ taidzu dergi h ū wangdi   nurgaci ”(滿文羅馬字轉寫),根據讀音應譯為 “ 弩爾哈齊 ”。之所以稱為 “ 努爾哈赤 ”,是因為在滿語口語中,“ ci ”(齊)有時也可發音為 “ chi ”(赤),故而 “ 弩爾哈齊 ” 就被錯誤的發音為 “ 努爾哈赤 ” 了。其名字最早來源於《明實錄》中的 “ 奴兒哈赤 ”,根據該名所用漢字之意,可以看出這是明朝人對少數民族的醜化用詞。

清代規定,玉牒每十年修一次。從順治十八年(1682年)編纂第一部玉牒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最後一次纂修,清代共修玉牒二十七部。但是現存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的玉牒都僅有二十六部,兩個保管玉牒的機構均缺少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玉牒,共有兩套共88冊的清玉牒神秘消失了。而且至今下落不明,遺失原因不詳。在《大清聖祖實錄》和雍正二年(1724年)玉牒譜序中,明確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玉牒,說明這部玉牒確實纂修過。按照清代玉牒纂修完畢後運送和保存的相關規定,沒有理由會遺失玉牒,湊巧損壞的可能性也不大,那麼原因就極有可能是 “ 人為 ” 銷毀了。後世史學家研判,雍正皇帝最後獲得勝利,自然要將史書當中不利於自己的部分篡改增刪。在這時候,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玉牒很有可能記錄了雍正皇帝的禁忌,改動起來不便利,或者是不能悉數刪改,所以被銷毀。後世史學家研判,雍正皇帝最後獲得勝利,自然要將史書當中不利於自己的部分篡改增刪。在這時候,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玉牒很有可能記錄了雍正皇帝的禁忌,改動起來不便利,或者是不能悉數刪改,所以被銷毀。

直格玉牒每頁畫16行豎格,一般1至2格記載一個人名項,反映同一輩宗室覺羅男女的詳細情況,原則上每一輩訂一冊,但也有幾代合訂的玉牒。皇子還記有封諡等情況。而有關皇帝的記載尤其詳細,通常要佔去兩三頁,除上述各項外,還包括被立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諡號、廟號、生母姓氏及其徽號,以及后妃的晉封情況。但是並非所有后妃都能載入玉牒內皇帝一欄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準載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無論有無子女,俱著載入下牒,皇貴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載入,無子女者概不載入。這樣,既體現尊卑有別,也符合 “ 母以子貴 ” 的封建傳統觀念。橫格玉牒,其形式為每頁畫有13行橫格,每橫格代表一個輩分,輩分最高者寫於卷首第一橫格,其子孫後裔依輩份遞降。皇族女子不載入橫格玉牒,只能載入按輩份編修的直格玉牒。

清代玉牒用紙非常講究,全部採用頂級宣紙。早期完全採用紙捻裝訂,後期的玉牒才見有使用麻線的,裝訂絕妙。封面以中國傳統的綾子裝裱,不管多厚都獨立成冊。當然,玉牒書寫也非同小可。當時,皇帝選派心腹大臣,精心挑選書法高人手工抄寫完成,滿漢兩種文字,書法俊秀,成為譜牒中的極品。每冊玉牒外用大塊同色夾層綾子嚴密包裹。

玉牒按冊籍大小分為大開本和小開本,大開本為90公分х45公分,小開本為54公分х31公分。越是後來的朝代,玉牒的頁數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冊光緒朝纂修的玉牒厚85公分,約重90公斤。民國十年(1921),溥儀小朝廷最後一次修訂宗室玉牒時共7000頁,其中記錄了清代宗室男性10餘萬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譜。



記載翔實、裝幀華麗的清代玉牒( 約85公分厚 )


北京皇史宬


瀋陽故宮敬典閣


瀋陽故宮清代玉牒亭,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油漆斑駁,欄杆破損,如同一位風燭殘年的老者,唯有那翹角飛檐的造型顯示它曾經有過的不同尋常身份。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玉牒修成後,要舉行 “ 恭呈御覽 ” 的禮儀,請皇帝 “ 御保和殿受書,御太和殿受慶賀禮 ”。儀式隆重複雜,先由欽天監擇良辰吉日,禮部在太和門設玉牒香案,宗人府設彩亭,自玉牒館恭捧玉牒置於彩亭內,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開玉牒,請皇帝升中和殿 “ 恭閲玉牒 ” 。迎送玉牒的禮儀中,由侍衞前引後護,另有黃蓋、龍旗、御仗並奏導迎樂,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從順治十八年(1661)開始修撰玉牒 , 先是抄成三份,分別存放在宗人府、皇史宬和禮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玉牒改為繕寫兩部,分藏於北京皇史宬和盛京敬典閣,成為定例,一直施行至清王朝滅亡。

運送玉蝶至盛京的禮儀隆重而繁縟。起程前,工部於東華門及朝陽門外分設彩棚,監修總裁等將玉牒置於黃案上,行三跪九叩大禮後,裝入行箱派官兵坐更守護。啟程日,將行箱置放在行駕彩亭中,並用彩綢將行箱拴住,眾官員行禮。裝有玉牒的彩亭由黃蓋、龍旗、御仗做前導,奏導迎樂,至東華門。彩亭置於彩棚內,親王以下、副都統以上官員皆朝服列於棚外,恭請皇帝出宮,至彩棚內備案前拈香引禮,送玉牒回盛京。

玉牒送往盛京尊藏,靠的是驛站騾車拉運。每座行駕彩亭由兩頭騾子駕行,再另備一頭騾子隨行,以便更換。騾車晝行夜宿,從北京到盛京耗時20多天。乾隆十五年(1750)第一次「恭送」玉牒時,將10次所修玉牒440本,分裝58隻行箱;同行的還有《實錄》《聖訓》468函,分裝39隻行箱,共用行箱97隻、行駕彩亭49座,加上運至盛京尊藏時所用的龍紋包袱、隨行人員行李及隨行王公大臣所乘車馬,運送玉蝶的車隊極為龐大,浩浩蕩蕩。玉牒車隊前行過程中,經過的地方州縣入境之地,都要搭建席棚、木枋,標明地界,地方文武官員跪迎跪送於道路左側。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最後一次運送玉蝶至盛京時,第一次使用了近代新興交通工具——火車,運送到終點站奉天城站(今皇姑屯站)歷時四天。此次改用火車運送的玉蝶,是第二十七次所纂修,仍為44本。因子嗣繁衍,纂修玉牒一次厚於一次,這次最厚一本85公分,重90公斤。奉天城站搭建一座彩棚用於安奉行駕彩亭,彩棚25間,面寬1丈1尺,進深2丈6尺。


最後一次修訂的清代宗室玉牒多達7000頁,其中僅詳實記錄的宗室男性就有10餘萬人,從這個角度説,清代玉牒堪稱世界上記載最豐富的族譜。清代玉牒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數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連續完整的記錄,特別是女性人口資料和婚姻資料齊全。正因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學者眼裏,清代玉牒是一個真正的寶庫。此外,清代玉牒用滿漢兩種文字繕寫,裝幀華美,書法雋秀,也是極具審美價值的珍貴文物。清朝滅亡後,原存在瀋陽故宮敬典閣的清代玉牒,幾經轉徙遷移,現由遼寧省檔案館保存。遼寧省檔案館保存的清代玉牒有滿、漢兩種文本,共計1070冊。



1908年在京奉鐵路終點站奉天城站(今皇姑屯站)搭建彩棚恭迎玉牒



展示清代玉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改變人生觀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