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薰殿歷代帝王帝后像
故宮南薰殿位於武英殿西南,是一個獨立的院落,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覆黃琉璃瓦,為單檐歇山頂,是紫禁城內不多的明代建築,一些構件仍是明初的原物。
明代以來,南薰殿內設朱紅漆木閣,分五層,供奉歷代帝王像。每幅畫像均用黃雲緞夾套包裹,裝入木製小匣,按閣之層次分別安放。明末崇禎年間,皇帝命臣工繪製歷代明君賢臣圖,放置在文華、武英兩殿。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皇帝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朝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后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 塵封蛀蝕,不無侵損 ”。於是乾隆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並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於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南薰殿圖像歷經宋、元、明三代累積而成,凡卷、冊、軸100餘件,圖像580餘幀。
這些圖像包括有所謂的道統五像,即上古伏羲、帝堯、夏禹、商湯和周武王五位聖君的肖像。宋代帝王掛軸共29幅,宋帝后掛軸11件,宋代皇帝半身像1冊,宋代皇后半身像1冊。元代帝像1冊,元代后像1冊,明代帝王像掛軸有27軸,明朝帝后像2冊。另外還有梁武帝半身像軸、唐高祖立像、唐太宗立像2軸、唐太宗半身像、後唐莊宗立像、至聖先賢半身像、聖君賢臣全身像、歷代聖賢半身像等。
上古伏羲、唐堯、夏禹、商湯和西周武王五位賢君像居於南薰殿圖像之首,是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親至太學,作《道統十三贊》後,命當時著名的畫家馬麟所繪。原繪有13幅像,顯然屬於臆想之作,遺憾的是現今僅存有其中5幅。唐代各帝王畫像亦非當時人所作,而是出自明人之手。
像中伏羲氏散髮披肩,身披鹿皮,一派遠古風範。遠古時期,人們以石器加工獸皮,再以骨針等工具進行縫製,用以御寒。圖中左下角畫有八卦圖形表明他創制八卦的功績,而伏羲氏的目光顯得深沉、睿智,無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圖中梁武帝身穿低胸高腰的對襟大袖寬衫,頭戴捲梁通天冠,左手持笏,右手則伸兩指若說法狀,畫面氣息陳舊,左上角榜書梁武皇帝,旁鈐一印,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女性收藏家元代祥哥剌吉的收藏印「皇姐珍玩」,由此可知是宋人畫作。
從一些南北朝時的石刻畫或壁畫中可以得知,當時的男性貴族打扮多半穿對衿大袖寬衫,低胸高腰,在石刻畫中的表現方式通常是腰部微前挺頭略低,看起來有點駝背的模樣,例如著名的寧懋石室的線刻畫。回到梁武帝像,圖中梁武帝無論穿著或姿態都很明顯的有著南北朝時人物畫的特徵,用筆圓勁,為人物十八描之高古遊絲描,衣摺渲染方式也頗有古風。論神韻是比不上流失美國現藏波士頓的《歷代帝王圖》那樣的神采奕奕,但是仍不失為一件優秀的人物肖像畫。
唐代的中國,空前富強。唐朝建國以唐太宗的功勞最大,所以世傳唐太宗的圖像也比較多。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三幅。一幅身著黃袍,雙手握著腰帶而立,英氣逼人,就是上列的這一幅;另一幅是「唐太宗納諫圖」,畫中繪唐太宗袖手而立,神情凝重,頭戴襆頭(唐時一種頭巾軟帽),身穿赭袍佩玉帶。這幅是畫唐太宗納諫議大夫魏徵的諫。圖中應有魏徵與唐太宗君臣相向而立,但是現之像已把魏徵部分割去了;第三幅是唐太宗半身像。戴翼善冠,穿卷龍袍。唐太宗名世民,高祖李淵的次子。隋末天下大亂,世民勸高祖舉兵,完成統一中國大業。世民四歲時,隨李淵到岐州。有位書生自稱善於相面,見到世民以後,說他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李淵當時恐怕這句話會替世民招禍,欲殺書生,書生忽然不見了。李淵暗中把書生的話一一記在心裡,所以給太宗起名叫世民。就是由濟世安民四字中取出來的。唐代國勢興盛,藝術成就極其繪煌。人物畫和肖像畫,已發展到極精妙的階段。書史上記載,有人替太宗作為真像,張說看到之後說:「賞觀太宗寫真圖,忠王英姿勃發,儀表非常....社稷之福也。」可知當時寫真技藝之佳。這幅圖像不知繪於何時,神態極生動。
宋太祖趙匡胤(960~975)在位,宋代開國之君。涿郡人。生性孝友,有謀略。仕後周為殿前都檢點,歸德接度使。率軍拒契丹時,至陳橋驛,將士擁立,以黃袍加身,遂受週禪,登帝位國號宋,並平群雄,結束五代紛爭局面。本幅畫宋太祖黃袍、朱帶、襆頭。畫肖像必重形神,且中國人對皇帝的相貌特別有興趣,「帝相」的觀念,深植中國人心中。以宋代記錄,「太祖天表神偉,紫表而豐頤,見者不敢正視。李煜據江南,有為御容至者,煜見之,日益憂懼,知真人之在御也。」此〈宋太祖像〉,其面容皮膚色就。按《圖畫見聞志》卷三載「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出於王靄筆。」王靄京師開封人。惟本幅所畫是否出於王靄,待考。
宋太宗(939—997)北宋皇帝在位期間(976—997)。名趙炅。太祖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政權的方針,迫吳越王獻土歸降,又親征滅北漢,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在兩次對遼征戰失敗後,採取消極防守的方針。對內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科舉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編《太平御覽》等。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背棄了“金匱之盟”,廢其弟光美為庶人後殺掉,又廢光美長子楚王元左為百姓。997年,病逝於汴京萬壽殿,終年五十九歲。
宋真宗(968—1022)北宋皇帝在位期間(997—1022)。名趙恆,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後立為太子。統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間因勤於政事,經濟發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期任用王欽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於汴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於永定陵。
宋仁宗坐像,絹本設色,縱188.5公分,橫128.8公分
宋仁宗(1010—1063)北宋皇帝在位期間(1022—1063)。名趙禎,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他的統治開始較為節儉。但對西夏戰爭屢敗,被迫以“ 歲賜 ” 銀、絹、茶妥協,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土地兼併及冗宮、冗兵、冗費現像日益嚴重,雖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結果失敗。但總的來說,仁宗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於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載,其母李氏生仁宗後,被劉德妃竊為己子,仁宗即位後,仍認劉后為生母,李氏臨死也沒敢母子相認。劉后死後,仁宗才知道內情,追封李氏為皇太后。後人根據這段歷史編寫了《狸貓換太子》故事。
宋仁宗后像
宋仁宗后像是現存宋皇后像十一幅之中一幅。絹本設色,縱172.1公分,橫165.3公分。仁宗有兩後,一是郭皇后,一是曹皇后。因為郭皇后被廢,因而可以確定這一幅是曹皇后像。這幅像在皇后像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後像之外另有兩位女侍,分立兩旁。仁宗后坐在中間戴九龍花釵冠,兩博鬢(就是耳前的首飾),面貼珠鈿。翟衣(就是有長尾雉雞花紋的衣服)帶綬,佩環。冠服面飾都很華麗。神態肅穆。左邊一侍女捧著一條長巾,右旁一侍女捧著一個唾盂。
宋英宗像
宋英宗像,絹本設色,縱193.04公分,橫156.6公分,畫坐像高150公分,微鬚,襆頭,白袍,朱帶,皂紋靴。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功臣。
宋英宗半身像
宋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絹本、設色,縱175.2公分,橫152公分,畫坐像高122.1公分。九龍花釵冠,兩博鬢,翟衣,帶綬,環佩。
宣仁聖烈皇后(1032年-1093年)姓高氏,乳名為滔滔,美麗賢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母親,宋仁宗皇后曹氏外甥女,有一弟高士林。楚王高遵甫的女兒。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人。年幼時以姨母曹皇后故入宮,結識趙宗實,遂兩情相悅而結婚。後來趙宗實立為太子,改名曙,高氏成為太子妃。後趙曙即位,高妃被立為皇后。宋神宗病逝、子哲宗年幼、高后臨朝聽政。高后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這與高太皇太后的賢德是分不開的。高太皇太后也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為北宋知名賢后。
宋神宗像
宋神宗半身像
宋神宗像,絹本設色,縱176.4公分,橫114.4公分,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趙仲鍼,宋英宗的長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即位對北宋積貧積弱深感憂心,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新法雖有成效,但遭朝中大臣司馬光、范鎮、趙瞻等及太后反對,引發新舊黨爭,新法維持了將近二十年,直到司馬光上任後盡罷新法為止。與西夏爆發戰爭,戰事不利。元豐八年三月初五日(1085年4月1日),宋神宗在福寧殿去世,享年38歲,殯於殿西階,廟號神宗,群臣上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於永裕陵。
宋神宗后欽聖獻肅皇后像,絹本設色,縱162.6 公分,橫10701公分,畫坐像高124.1公分。九龍花釵冠,兩博鬢,翟衣,帶綬,環佩。
宋哲宗像
宋哲宗像,絹本、設色,縱167.6公分,橫136.4公分。面消瘦,微須,襆頭,朱袍。宋哲宗趙煦,原名傭,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後,年僅九歲,由高太后執政,1093年,親政後,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追貶司馬光,並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禦,屢敗西夏,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於汴京,在位十五年,終年二十四歲,葬於永泰陵。
宋哲宗后半身像,絹本設色,縱81.8公分,縱51.3公分
宋徽宗坐像
宋徽宗坐像,絹本設色,縱188.2公分,106.7公分。宋徽宗(1082-1135)在期間(l100-1125)。名趙佶。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污橫暴,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 “ 花石綱 ”。於京師築“ 艮嶽 ”,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為金兵俘虜北去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至死不得歸。工於書畫,以花鳥畫和 “ 瘦金書 ” 書法名於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 “ 屈鐵斷金 ” 之譽,自成法度,世稱 “ 瘦金體 ”。傳世書蹟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宋徽宗鄭皇后坐像》:絹本設色,縱175.5公分,橫110.9公,畫坐像高100公分。九龍花釵冠,兩博鬢,翟衣,帶綬,面貼珠鈿。徽宗鄭皇后半身像
宋欽宗座像
宋欽宗半身像
宋欽宗(1100-1156)絹本設色,縱96.9,橫48.8公分,畫半身像。藍巾,淺綠衫。名趙桓。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後,降金,北宋滅亡。靖康二年(1127年)與徽宗為金兵俘擄北去,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1161年,欽宗趙桓在金國被馬踩死,終年五十七歲,葬處不明。
元世祖察必皇后像,后名察必弘吉剌氏,正式封號為昭睿順聖皇后。宋欽宗朱皇后坐像、絹本、設色,縱175.2公分,橫101.2公分,畫坐像高133.2公分。九龍花釵冠,兩博鬢,翟衣,帶綬,環佩,面貼珠鈿。
宋欽宗朱皇后半身像
宋高宗坐像
元太宗·窩闊台,1229-1241年在位,蒙古汗國第二任大汗。成吉思汗第三子。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封於也兒的石河上游和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一帶。1229年被推舉為大汗。次年即大舉向金進攻,三年內陸續占領陝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淮西一帶。繼而又聯合南宋攻金,於1234年滅金。1236年命拔都西征,深入歐洲中部。在位期間任用耶律楚材,使用「漢法」制定賦稅制度。又遍設驛站,加強本土與諸汗國間的聯繫。1241年,窩闊台因大量飲酒突然病逝,享年55歲,葬埋在起輦谷。後追諡為英文皇帝,廟號太宗。宋高宗坐像、絹本設色、縱185.7公分、橫103.5公分。宋高宗(1107-1187)南宋皇帝。名趙構。徽宗子。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高宗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條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韓世忠等三大將兵權,殺害岳飛。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強烈反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1187年,病逝與臨安宮中的德壽殿,終年八十一歲,葬於永思陵。著有《翰墨志》。
宋高宗吳皇后像,絹本設色,縱178.5公分,橫99.6公分,畫坐像高124.2公分。九龍花釵冠,兩博鬢,翟衣,帶綬,環佩,面貼珠鈿。
宋高宗吳皇后半身像宋孝宗像
宋孝宗像,絹本設色,縱187.6公分,橫103公分,畫坐像高149.6公分。微鬚,襆頭,朱袍。宋孝宗趙昚(昚是慎的異體字;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4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原名伯琮,入宮時賜名瑗,過繼宋高宗時更名瑋,字元瑰,後又更名昚,更字元永,他是宋太祖之幼子趙德芳的後裔,宋高宗養子,宋太祖的子孫。自宋朝帝位落入宋太宗的子孫之手後時隔186年又回到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後裔繼承。孝宗是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平反岳飛冤案。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予趙昚,是為宋孝宗,宋孝宗在位27年,期間與金達成隆興和議。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遜位,讓位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孝宗病逝,終年67歲。葬於永阜陵。
宋光宗座像
宋光宗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南宋第三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絹本設色,尺寸縱185.4公分,橫107公分,由於皇后李鳳娘的挑撥,與父親宋孝宗失和,趙汝愚、韓侂冑等大臣不滿,宋孝宗死後,在隆慈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光宗被迫內禪予其子宋寧宗,史稱紹熙內禪。退位六年後駕崩,享年53歲,諡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光宗是宋朝皇帝中比較平庸的一位。他登基時42歲,體弱多病。也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讓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皇后李鳳娘干政,自己對朝政的掌握力不斷下降。慶元六年八月初八(1200年9月17日),崩於壽康宮壽康殿,年五十四歲。十一月,上諡號曰『憲仁聖哲慈孝皇帝』,廟號『光宗』。十二月,葬於永崇陵(今浙江紹興東南35里處寶山)。
宋光宗李皇后像,絹本設色,縱174.5公分,橫103.1公分,畫坐像高124.2公分。九龍花釵冠,兩博鬢,翟衣,帶綬,環佩。南宋光宗后李鳳娘(1145-1200),略似逗號的眉型,讓畫像面容獨具特色,頗富肖像性。她戴大小珍珠編成龍鳳花釵冠、面飾珠鈿,身著最隆重的皇后禮服深藍色禕衣,上綴五彩雉雞紋,腰部垂下兩色編織的大帶,右向端坐高背椅上。這是北宋末延續到南宋皇后座像的標準型態。宋寧宗座像
宋寧宗趙擴,南宋第四代皇帝,年號慶元。絹本設色,縱176.1公分,橫103.2公分,畫坐像高169.1公分。微鬚,襆頭,朱袍,皂紋靴。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趙、韓兩派鬥爭激烈。宰相趙汝愚倡導理學,引薦朱熹,企圖組織韓侂冑參政。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這就是 “ 慶元黨禁 ”。1202年,才宣布弛禁。寧宗還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大快人心,打擊了投降派。1206年,韓侂冑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1224年,死於宮中。在位三十年,終年五十七歲,葬於茂陵。
宋寧宗韓皇后像,絹本設色,160.3公分,112.8公分。九龍花釵冠,兩博鬢,翟衣,帶綬,面無珠鈿。
宋理宗坐像
宋理宗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原名趙與莒,後賜名趙貴誠,宋太祖次子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是南宋第五代皇帝。寧宗養子。絹本設色,縱189公分,橫108.5公分,寧宗病死後,宰相史彌遠擁立其為帝,年號寶慶。理宗即位後,有史彌遠專政,他只沉湎於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彌遠亡,理宗親政。1234年與蒙古軍聯合滅金。理宗崇尚理學,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軍攻打鄂州,,奸相賈似道稱臣納貢,劃長江為界國家敗亡之勢已成。1264年10月,理宗病死於臨安,在位40年,終年60歲,葬於永穆陵。
宋度宗座像宋度宗姓趙禥,理宗之侄,被收為養子1260年立為皇太子,理宗死後他繼位。年號咸淳。即位後昏庸荒淫,重用奸臣賈似道,封其為太師,倍加寵信,朝政統統交給他。襄陽被困兩年,賈似道密而不報,還騙度宗說元兵已經退去,此時的南宋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274年7月,度宗病逝於宮中,終年三十五歲,在位十年。葬於永紹陵。
元滅宋後,兩浙宣撫使焦友直將臨安的經籍圖書文物運至大都,兩宋帝后畫像隨之入藏元內府。
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元太祖(成吉思汗)奇幄溫.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位時間1206年二月-1227年七月,在位二十二年)【史料記載是1206年春,有人考證是二月】,蒙古帝國的開國皇帝。統一蒙古諸部後,於1206年被推舉為大汗,稱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指定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開始使用文字,從而改變了諸部之間長期的戰爭關係,加強了經濟聯繫,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進步作用。即位以後,展開了大規模軍事活動。1211年和1215年兩次大舉向金進攻,直到黃河北岸,占領中都。1219年發動蒙古軍第一次西征攻滅了花喇子模,在喀勒喀河打敗了斡羅斯和欣察聯軍,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及南俄,並把這些地區分封給長子朮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征西夏時病死六盤山。元朝建立後,被追尊為元太祖。
元太宗·窩闊台
元太宗(合罕皇帝)奇幄溫.孛兒只斤.窩闊台(1186-1241)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間1260年三月-1294年正月,在位三十五年。圖像上在位三十八年有誤)。大陸著名畫家徐啟雄經考證後認為元代世祖皇帝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畫像作者應為元代畫家劉貫道(約1258—1336年)所繪。元世祖1260-1294年在位。蒙古汗國第七任大汗。元朝開國皇帝。元憲宗蒙哥汗之弟。蒙哥汗元年(1251年)開府灤河上游之地,繼以懷孟、京兆為分地。任用儒生,注意農桑,興辦屯田。蒙哥汗三年,率軍攻雲南,次年滅大理而歸。九年,攻宋鄂州(今湖北武昌),得蒙哥汗死訊,決策北還。次年在開平(今內蒙古正南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大汗位,始建年號稱中統。其幼弟阿里不哥聯合漠北、中亞諸王與他爭位。至元元年(1264年),他取得全勝。遷都燕京後稱大都(即今北京)。至元八年,定國號為元。隨後發動對南宋的進攻,於至元十六年滅宋,統一全國。此後曾向鄰國發動多次進攻,均遭失敗。在位期間任用劉秉忠、葉李等,吸收歷代統治經驗,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並加強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為忽必烈上尊號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為忽必烈上尊號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去世後,獲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是元代有名的賢后。她十分節儉,常常爲皇帝甚至大臣修補服飾,獲得爲忽必烈縫補天下的美稱。忽必烈滅南宋,南宋皇后北遷大都,察必皇后十分厚待他們。
圖為皇后盛裝半身像,貌甚尊貴。像中之頭飾最為特異,稱為罟罟冠(姑姑冠),那是蒙古大汗皇后所戴的一種殊帽飾。罟罟冠編竹為胎,外罩大紅羅,用大珠穿結成各種樣冠上的裝飾,再插以小珠花朵.並以金飾鑲嵌。頂上有金十字用安翎筒,以帶雞冠尾。冠極貴重,分大中小三種,以為不同場合之用。元代諸后化妝上有一特點就是畫眉,先將真眉剃去,另於額上畫兩道水平細長長的「一字眉」。圖中所見,就是這種一字眉,樣子很別緻。元代后像共有十五幅,元世祖後徹伯爾為第一幅。后名察必弘吉剌氏,正式封號為昭睿順聖皇后。
元代是第一個征服並統一中國的非漢族王朝,由於其存在許多蒙古風俗,很多方面與漢人不同,就說帝王后妃來說,元朝的皇帝有時候一次就會冊封四五皇后,後隨着日漸深受最後中原文化,到中後期才規定得到冊寶才能成爲皇后。現存的《元帝后半身像》中有十八幅皇后畫像,其中可考非追封的皇后像7幅。其他則是追封和不可考的皇后。
元世祖南必皇后
元世祖南必皇后,1283年-1294年為元朝皇后。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二任皇后,弘吉剌·納陳孫弘吉剌·仙童之女。至元二十年(1283年),納為皇后,繼察必皇后守正宮。 當時元世祖年老,宰相、大臣常常不得與皇帝相見,南必皇后就頗能干預朝政,宰臣都通過皇后奏事。南必皇后有子一人,名叫鐵蔑赤。
元成宗鐵穆耳(在位時間1294年四月-1307年正月,在位十三年。圖像上在位十一年有誤)
元成宗 奇幄溫.孛兒只斤.鐵穆耳 (1265-1307)
元成宗鐵穆耳(蒙古語:ᠲᠡᠮᠦᠷ,鮑培轉寫:Temür,;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是元朝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六位大汗,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在位,在位13年。元世祖孫、太子真金第三子。他去世後,諡號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蒙古語號完澤篤可汗(蒙古語:ᠥᠯᠵᠡᠶᠢᠲᠦᠬᠠᠭᠠᠨ )。
元武宗海山(在位時間1307年五月-1311年正月,在位四年,圖像上在位六年有誤 )
元武宗
元武宗海山(蒙古語:ᠬᠠᠶᠢᠰᠠᠩ,鮑培轉寫:Qayisang,;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是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國第七位大汗,在位4年,自1307年6月21日至1311年1月27日。乃元世祖之曾孫、太子真金之孫、答剌麻八剌之子、元成宗之侄。1309年2月17日,群臣為海山上漢文尊號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他去世後,謚號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蒙古語稱曲律皇帝(蒙古語:ᠬᠥᠯᠥᠭᠬᠠᠭᠠᠨ )。
元武宗妻子弘吉剌·真哥皇后,史書記載武宗天性好色,對於真哥皇后十分寵愛,大臣看不下去進諫,武宗並沒有理會,最後沉耽淫樂、酗酒過度而亡,真哥也最終獨守空房,無子而終。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時間1311年三月-1320年正月,在位九年)
元仁宗
元仁宗 普顏篤汗 奇幄溫.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1285-1320), 1312-1320年在位,第九位統治中國的元朝皇帝。 元武宗弟,蒙古語稱普顏篤皇帝。早年從太常少卿李孟學習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懷州。十一年,成宗死,回大都奔喪,與右丞相哈剌哈孫合謀,擁立統軍北邊的長兄海山(元武宗)為帝。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後,大張旗鼓地進行改革,取消尚書省,停用至大銀鈔,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延元年(1314年),開科舉取士。曾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進行田產登記,史稱「延經理」。出兵西北,擊敗察合台後王也先不花。後毀約將武宗子和世徙居雲南,立己子碩德八剌(元英宗)為皇太子。在位十年,廟號仁宗。
元仁宗的皇后弘吉剌阿納失失裏。
元朝皇后佩戴的后冠是歷代最具特色的,是蒙古特有的姑姑冠,冠上裝飾寶石珍珠,最上面則裝飾有孔雀羽毛或雉雞尾、鶴羽等。元文宗圖帖睦爾元文宗
元寧宗 奇幄溫.孛兒只斤.懿嶙質班 (1326年—1332年),元明宗次子。當初,前任皇帝元文宗臨終前為了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下詔讓元明宗之子懿璘質班繼承皇位。1332年10月,懿璘質班即位,年號「至順」,是為元寧宗。寧宗在位1個月即死去,享年7歲,諡號為沖聖嗣孝皇帝,尊號(汗號)為宜林奇葆。
身份未知的后妃像
明英宗睿皇帝座像
明英宗半身像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 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 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最值得稱讚是廢除了妃嬪殉葬制度。 天順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廟號英宗,謚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明英宗孝莊睿皇后
孝莊睿皇后(1426年-1468年),錢姓,本名正史未記載。野史記名錢錦鸞。中國明代女性皇族,為明英宗朱祁鎮嫡后,出身海州(今連雲港市)。祖父是指揮使錢通。父親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錢貴。錢皇后一生和丈夫恩愛,卻因英宗早逝而晚景淒涼,連和丈夫合葬都不能如意。
明英宗孝肅周皇后
明英宗孝肅周皇后(1430年-1504年),北直隸順天府昌平州(今北京市)人,明英宗朱祁鎮的貴妃(《皇明帝后紀略》記載為皇貴妃),明憲宗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曾經再三破壞禮法與英宗的遺願、排擠並欲取代錢皇后的嫡後地位。最終的諡號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聖皇后。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或稱成化帝,原名朱見深,為明英宗皇長子,明朝第9任皇帝。明憲宗在位二十三年,期間恢復其叔朱祁鈺明代宗 ( 明景帝 ) 的帝號,又為于謙等忠臣平反,初年勵精圖治,體恤民情,任用李賢、商輅、彭時等賢臣,頗為時人所傳誦;在軍事方面,整飭戎政,對內平定荊襄群盜和西南傜蠻,對外抵禦抵禦韃靼女真、收復河套、經略哈密,立下不少功績。但憲宗寵嬖萬氏、中晚年信用汪直、梁芳、萬安等宦官奸臣,又以「皇莊」大肆侵占土地,使明朝政治日壞;而頻繁的內外用兵亦使明朝國力大損。成化朝是明朝自仁宣以來文治武功較卓越的時期,但是與此並存的弊政不得不說有所缺憾。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 ,生母為孝穆紀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 ,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女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 弘治中興 ”。
明孝宗孝康敬皇后
明武宗座像,絹本設色,縱215公分,橫156公分
明武宗半身像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年號正德。明朝最奇葩,極具爭議性的皇帝。在位期間任情恣性,為人嬉樂胡鬧,行為怪異,又荒淫無度。寵信宦官、建立豹房,強徵處女、孌童入宮,有時也搶奪有夫之婦,逸遊無度。另一方面又人剛毅果斷,任內誅滅劉瑾,平定安化王、寧王之亂,在應州之役中擊敗達延汗,令韃靼多年不敢深入,並積極學習他國文化,促進中外交流,體現出有為之君的素質,是一位功過參半的皇帝。
明武宗孝靜毅皇后
明世宗坐像,絹本設色,縱209.7公分,橫155.2公分
明世宗半身像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4月27日 [85] —1567年1月23日在位),年號 “ 嘉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朱厚熜即位之初,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史稱“嘉靖新政”。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 “ 壬寅宮變 ”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民變。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 “ 庚戌之變 ” ;倭寇也侵略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朱厚熜於乾清宮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