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薰殿歷代帝王帝后像
故宮南薰殿位於武英殿西南,是一個獨立的院落,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覆黃琉璃瓦,為單檐歇山頂,是紫禁城內不多的明代建築,一些構件仍是明初的原物。 明代以來,南薰殿內設朱紅漆木閣,分五層,供奉歷代帝王像。每幅畫像均用黃雲緞夾套包裹,裝入木製小匣,按閣之層次分別安放。明末崇禎年間,皇帝命臣工繪製歷代明君賢臣圖,放置在文華、武英兩殿。 故宮南薰殿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皇帝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朝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后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 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 塵封蛀蝕,不無侵損 ”。 於是乾隆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 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 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 並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於石,立在殿前。 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 《 南薰殿圖像 》 。 南薰殿圖像歷經宋、元、明三代累積而成,凡卷、冊、軸100餘件,圖像580餘幀。 這些圖像包括有所謂的道統五像,即上古伏羲、帝堯、夏禹、商湯和周武王五位聖君的肖像。 宋代帝王掛軸共29幅,宋帝后掛軸11件,宋代皇帝半身像1冊,宋代皇后半身像1冊。 元代帝像1冊,元代后像1冊,明代帝王像掛軸有27軸,明朝帝后像2冊。 另外還有梁武帝半身像軸、唐高祖立像、唐太宗立像2軸、唐太宗半身像、後唐莊宗立像、至聖先賢半身像、聖君賢臣全身像、歷代聖賢半身像等。 上古伏羲、唐堯、夏禹、商湯和西周武王五位賢君像居於南薰殿圖像之首,是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親至太學,作《道統十三贊》後,命當時著名的畫家馬麟所繪。原繪有13幅像,顯然屬於臆想之作,遺憾的是現今僅存有其中5幅。唐代各帝王畫像亦非當時人所作,而是出自明人之手。 太昊伏羲氏像 太昊伏羲氏像 , 絹本設色 , 縱249.8公分 , 橫112公分 , 太昊伏羲氏,風姓,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首。 相傳其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 又相傳他是古代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 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制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