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上陽台帖》
李白(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李白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另一說出生於碎葉城 ( 今吉爾吉斯國 ),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馬克市)。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譽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上陽臺帖》上宋徽宗趙佶題簽 :唐李太白上陽臺
宋徽宗趙佶跋文為 :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宋徽宗瘦金體所書跋文,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
《上陽台帖》北宋時曾入宣和內府,南宋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溥儀被逐出宮時私盜流出宮外出售,最後落於收藏鑑賞家郭葆昌手中。郭葆昌正預備賣予洋人,1937年,張伯駒在郭葆昌家中,看到了一批古董,就有這幅《上陽台帖》,而郭葆昌也是識貨之人,他見張伯駒有意買下這批古董,要價20萬大洋,當時20萬大洋算得上是天文數字了,張伯駒考慮再三,為免國寶外流,咬咬牙買下了這批古董,而且是分期付款,張伯駒先給了郭葆昌6萬大洋,然後再陸陸續續支付剩下的14萬大洋。
《上陽臺帖》是李白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草書. 紙本,其縱28.5公分、橫38.1公分。行草書5行,共25字。李白,被譽為詩仙,他的詩名實在太大,掩蓋住了他的書法成就。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見,與高適等結伴同遊濟源王屋山,登臨王屋山華蓋峰南麓的陽台宮後,寫下此帖。細品此帖,筆法超放,如游龍翔鳳,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出規入矩、飛舞自得。與其瀟灑奔放、豪邁俊逸之人品詩風相為表裡,堪稱稀世珍寶。
現帖引首被乾隆皇帝用楷書題了「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則用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彝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鑑藏印。後紙有宋徽宗,元代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元代張晏跋曰 :謫仙書傳世絕少,嘗云: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嚐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李白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一千兩百多年了,因而由他創作的書法作品,能夠流傳下來實屬不易,《上陽台帖》書法蒼勁雄渾,氣勢飄逸,落天縱,筆力勁健,收筆處一放開鋒,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其用筆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是《李白墓碑》中所稱的“ 思高筆逸 ” 的真實寫照。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亦是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國寶。李白留有詩歌九百多首,豪邁奔放,別具一格。而其書法則是其詩歌流傳的重要載體,亦其詩歌重要的流傳途徑。由其親筆抄寫,唯一現存下來的《上陽台帖》更是彌足珍貴。撫摩觀之,詩如其人,書亦如其人也。故《上陽台帖》對於李白及其詩的藝術特質和淵源的把握意義重大。
就在張伯駒買完這批古董後,七七事件爆發,時局動盪,而張郭之間的交易也作罷,剩下的14萬大洋無法支付,張伯駒只能退回其它古董,留下了這幅《上陽台帖》,也就是說張伯駒用6萬左右的大洋,買下了這幅《上陽台貼》,這個價錢,在當時能夠買下整整數十套的四合院。日本佔領期間,曾經出了很大價錢要向張伯駒購買,然而無論日本人起價多少,張伯駒就是不肯賣。在1941年,日本人甚至綁架了張伯駒,囚禁了張伯駒整整八個月,而張伯駒為了保護國寶不流失海外,不屈不撓,鬥智鬥勇冒著生命危險,將《上陽台帖》保留了下來。1956年張伯駒將生平所有國寶文物藏品捐贈給大陸政府,其中就包括李白的這幅《上陽台帖》、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帖》,其高風亮節令人景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