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的記憶

在那八年上千萬中國人曾經為這個國家和民族戰鬥。留下的鮮血和記憶融為一體,至今仍讓這個國家感懷傷痛。 80年前,那些面孔如此鮮活,是為整個民族抗擊侵略爭取自由獨立而鮮活。80年後,這些面孔依然鮮活,只是歲月歷史刻下滄桑留下孤獨無奈而鮮活。我們相信,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只是別再讓老兵的心死掉。


八年抗戰時期、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軍與日本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38,931次小型戰鬥。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海軍艦艇全軍覆沒,噸位6萬8千噸,損失戰機2468架。陣亡將領209人。中國先後徵發兵員1,400萬人,人民生命犧牲以ㄧ千五百萬以上,9500萬人成為難民流離失所。財產損失約5千億美元。


美國《生活》雜誌留下了大量中國抗戰時期的老照片,為審視當年的抗戰提供了很好的資料。圖為雜誌上國軍士兵形象。這張照片在現在的媒體中得到了大量使用。


1938年,準備上抗日戰場的年輕國軍士兵,頭戴德式鋼盔。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作封面,這張照片在當時的美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反響,捐款支持國民政府抗日)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年10月22日-1954年5月25日),原名安德魯·弗里德曼(André Friedmann)。匈牙利裔美籍攝影記者,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他參與報導過五場二十世紀的主要戰爭: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二戰歐洲戰場,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及第一次印支戰爭。


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大量向淞滬地區集結,此為奔赴前線的國軍部隊。當時的中國國力仍然貧弱,軍隊裝備很差,圖中可見軍裝破舊,軍人只有草鞋可穿。


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第14中隊隊長徐煥升,領隊遠征日本長崎、佐世保等地,撒傳單100萬份後勝利歸來。在當時的環境下,雖然中國空軍沒有在日本投擲炸彈,但散發傳單著實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士氣。



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圖為第一次長沙會戰,川軍在草鞋嶺向日軍發動攻擊。在整個抗戰期間,四川作為大後方為全國抗戰提供了大量兵員,壯丁,糧食和戰爭用品。


鄂西會戰時,川軍王纘緒所部第29集團軍沿長江東下出川,奔赴抗戰戰場。四川高山連綿,古道多沿江岸而行,部隊行進十分艱難,此為轉進中的部隊搬運輜重越過險峻的山崖時的情形。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日本中國派遣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戰役。圖為常德會戰中國軍隊74軍57師虎賁部隊官兵在廢墟中與日軍激烈巷戰。圖中可見一名官兵在使用美製勃朗寧步槍,這說明當時已經有部分國軍在使用美械裝備。


1944年大批青年從軍使得遠征軍獲得新的補充力量,從9月起遠征軍重新戰鬥編組,於10月29日向龍陵發動總攻擊,經激戰五晝夜,於11月3日晨克復龍陵。此為龍嶺戰役中,奮勇殺敵的遠征軍部隊向日軍陣地發動攻擊的情形。


中國在1912年由文華書院首先引進了童子軍教育,它的產生和發展在當時的中國造成了相當影響。童子軍在抗戰期間成為了堅強的力量。圖為和部隊一起行進的童子軍。


徐州會戰時,一名國軍士兵中彈倒下的瞬間。壯烈犧牲之際的瞬間被記者抓拍到,這一瞬間也成為了永恆。


台兒莊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圖為一名川軍戰士將勝利的旗幟插在台兒莊城牆上。


國軍與敵後遊擊隊並肩作戰,聯合一體對抗日軍。


1939年,中國平西挺進軍偷渡拒馬河,襲擊紫荊關的日軍敵據點。


圖為在戰鬥中犧牲的一名國軍戰士


在淶源三甲村戰鬥中,晉察冀軍區第2團1連連長李永生一人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3支。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遊擊隊在華北敵後發動對日軍的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動員起來的群眾開展破襲戰,日軍經營的鐵路交通線毀於一旦。


抗日戰爭期間,在萬山叢中、青紗帳裡,抗日游擊隊員用各種各樣的游擊戰方式,利用青紗帳作掩護,出其不意地襲擊日軍。圖為青紗帳裡,華北游擊隊中參加抗戰的一家四口,被稱為“一門四傑”。


“七七”事變後,日軍在1938年侵占白洋淀,並在津保航線的重要村鎮修崗樓、建據點,對白洋淀地區實行“三光”政策。白洋淀人民發起反擊,組織起一支水上游擊隊雁翎隊。圖為活躍在冀中白洋淀上的冰上雁翎隊。


晉察冀民兵在要道上佈設地雷,讓日軍在行動時必須小心翼翼處處提防從而予以心理震懾。


1941年秋,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創造地道戰,對日軍發動攻擊。


為鼓動青年應徵入伍,大後方舉行大規模的抗敵宣傳,此為中華海員抗敵後援會進行兵役的倡導工作,其掛出的標語寫著:”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四川省三台縣首先發起青年從軍運動,全國隨即響應。1938年8月,武漢會戰前夕,漢口市內舉行大規模的抗敵宣傳。


1944年8月,中國政府鑑於中國駐印軍和援緬遠征軍中下級幹部和特種兵嚴重缺員,盟軍又大量來華,急需翻譯,發起了十萬青年從軍運動。年底成立青年軍訓練總監部,羅卓英為總監,蔣經國為政治部主任。眾多的青年基於愛國熱情,積極響應,至1945年初編成了201至209共九個師,約十萬人。此為1944年11月,重慶各界歡送青年出征的熱烈場面。

抗戰期間從軍女青年音樂幹部訓練班舉行大合唱訓練。她們的歌聲傳遞了必勝的信心和強烈的保家衛國情懷。


1941年,三峽地區的民眾搭乘江船前來重慶志願從軍, 以便上前線殺敵,報效國家。這批青年穿著三峽地方父老贈送的衣服,上面寫著“志願抗敵”。圖為從軍的三峽民眾。

1939年6月,河北阜平,東土嶺村青年參軍大會。參軍男兒的自豪感與村中兄弟的羨慕感交相輝映。

抗戰期間,國民心系一線,乞丐也行乞抗戰,全國的人心士氣都為之一振。圖為乞丐勞軍捐款支援抗戰。


圖為20世紀40年代,抗戰有功人員的家屬。老人手中的衛國有功”紀念牌,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頒授的。


1938年廣州街頭,一個名叫標仔的擦鞋童,決定將自己一天勞動所得捐獻出去,支持抗日。擦鞋箱上字條“ 本日擦鞋所得,盡作獻金之用。標仔啟”。其愛國之心令人動容。


1943年,馮玉祥到各地宣傳抗日,號召民眾支援前線。在此感召下,四川民眾積極支援抗戰,紛紛捐款捐物。圖為婦女整理棉衣準備運往前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67歲的愛國實業家劉子如立即從上海回四川,同溫少鶴、何魯、何北衡、康心如等社會名流組織重慶後援會,支援抗日。圖為年近古稀出入前線,以盡國民天職的重慶戰地服務團團長劉子如。


南京大屠殺中,日軍搜捕捆綁了大批青壯年,押往南京郊外集體屠殺。


1941年8月,華北日軍對北岳區抗日根據地實行空前規模的大“掃蕩”。圖中這對狼牙山地區的小兄弟,父母被日軍殺害,住房也被燒毀。


1937年7月,日本軍隊以一個士兵失踪為藉口,對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圖中婦女的房屋已變成廢墟,痛失家園,不禁嚎啕痛哭。


1936年,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細菌部隊,專門研製生產鼠疫、霍亂、傷寒、副傷寒、炭疽熱等細菌。1937年,731部隊成立,開始大量使用人體做細菌實驗,殘殺了成千上萬名中外反日誌士和無辜百姓。731部隊還在中國各地投撒細菌,使無數中國民眾死於細菌戰中。圖為被日軍細菌炸彈傷害的東北牡丹江市的受害者。


抗戰期間,日軍用皮鞭刺刀等暴虐俘虜而來的中國勞工。圖為繁重的勞動、飢餓、病魔纏身的勞工。


原淞滬抗戰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身處孤軍營。但他們在撤出戰鬥退入租界時,卻被英軍繳械軟禁,後集體移入新加坡路40號的意大利兵營羈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立即佔領了租界,孤軍將士落入敵手。日軍將其押送海外各地做勞工。其間,有不少人慘死。圖為孤軍在租界羈押中的留影。


安徽和縣城門被捕的女童子軍成本華。1938年《支那事變畫報》臨時增刊第16輯上刊登了中國女兵戰俘成本華的照片,日文註釋為:“昭和13年4月,在中國戰場上俘獲的中國軍隊女戰士成本華,24歲,對於我軍的刑訊,她始終面露微笑毫無懼色,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國家。” 她照完相後立即遭日寇輪姦後殘殺


1937年8月23日,日軍在上海將中國軍俘虜捆綁起來,準備屠殺。圖片被蓋上“不許可”章,是日本新聞審查當局審查後不允許發表而加蓋的印記。


在廈門本瓶山,日軍正在戲弄被俘的國軍戰士,將其德式鋼盔歪戴,還讓他不倫不類地斜掛一支長槍。


被俘的15歲少年季萬方。他在增城戰鬥中被捕。身上掛了一個搪瓷茶缸,這在當時是稀罕物件,還掛了一個暖壺,說明他的工作類似勤務兵。季萬方的站姿很漂亮,留下一個雕塑般的瞬間。

鄭國雄101歲。曾考入黃埔十四期工兵科,因戰事緊張,所以提前畢業。之後又被安排進南嶽游擊隊培訓班,經過短暫學習,安排到54軍,在軍司令部任工兵排長

張君廉100歲。曾考入黃埔軍校18期二中總隊炮科,參加了廣西84軍189師1105團,軍長叫覃聯芳,師長名字記不得了,旅長叫凌壓西,團長叫謝振東,三營長叫葉玉光,廣西北流縣人。分在機關槍連,連長姓林,是海南人。


楊逢錢103歲。曾在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0師特務連任班長。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長衡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和衡陽保衛戰)。身受多處槍傷現身上還留有5枚子彈。


韋萬澤100歲,廣西藤縣人,黃埔湖南武岡二分校17期學員。抗戰期間曾任高射砲班班長、搜索排長、步兵連連長。曾參加桂林保衛戰,梧州防空戰。


宋啟林102歲。抗戰期間就職於廣西民團,廣西民團,曾經被稱為民國時期最兇猛的準軍事組織。團長梁瀚嵩少將


歐陽維正102歲。辛亥年出生,參軍部隊為73軍77師,軍長彭位仁,師長柳際明,團長劉四偉(湖北人)。參加了江西馬當保衛戰,到過湖北守長江,參加過一、二次長沙會戰。

麥維長102歲,曾在國軍62軍158師473團團部砲兵機槍班


麻進榮100歲。第5路軍憲兵隊,長官李宗仁。在西鄉塘訓練3個月後,從廣西坐火車經長沙、開封、鄭州到江蘇省李宗仁維持長官部,負責保護長官安全。李宗仁在台兒莊作戰3次,三進三退,後部隊推到徐州,經安徽到湖北。


林郁奇100歲。黃埔12期廣州燕塘分校步科(主任陳誠),抗戰期間被任命為廣東遠征軍獨立團副團長兼第一營營長,在曲江集訓。參加過松山戰役。

黎福珠103歲。1938年,因家裡吃不上飯,黎福珠在村里的廟宇拜祭完後就找部隊去了,後被編入65軍157師,於廣東新興受訓完後被編到機關槍連當通訊員,同年部隊開拔到清遠與日軍作戰。


黃勝庸,曾在19路軍60師357團(和籍團、老虎團),參加了1.28淞滬抗戰。


奉天坤100歲。曾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九師機槍手,參加過崑崙關戰役,見證了中將師長鄭作民將軍殉國。


陳明光100歲。作為19路軍78師工兵營第4連少尉排長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後考入廣州軍政幹部學校、黃埔軍校四分校第1期學員總隊(黃埔15期步科),畢業後進入獨立第九旅626團,參加過潮州攻擊戰,在粵北會戰時指揮戰鬥時左手被打掉一小截手指。後到40師師部擔任中尉副員,從事後勤工作,最後到了第七戰區兵站總監部,負責後勤補給調度,其時為上尉。


鍾雲光,89歲,獨立砲兵團第1營1連。參加了第四次長沙會戰,江西泰和、吉安戰役。

徐隆淼,93歲,黃埔軍校四分校17期步科,第5軍,後至陸軍總部第2處。


熊壽明,96歲,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第14期交輜科。1939年畢業後成為46軍170師參謀處見習官,後參加了高峰坳戰役。時任遠征軍15團12連連長,1943年10月底,中國遠征軍決定對緬北日軍發起進攻,以收復滇緬公路。此次大戰,先後經歷了松山、騰沖、龍陵、芒市、遮放、畹町戰鬥,最終將日軍逐出了國門,收復了失地。

吳淞,91歲,黃埔17期10軍3師9團3營戰士。1938年8月16日,在孫立人軍營擔任上等通訊兵;1939年夏,他被調到政工組,軍銜是準尉附員,參加過常德會戰。

吳肯,94歲,黃埔4分校任17期藝術教官,參加五戰區徐州會戰,任青年軍團藝術總編。


唐祖桐,94歲,黃埔17期(漢中1分校),國民革命軍高炮42團8連觀測手,參加太原會戰;後轉國民革命軍27軍45師,師長劉進,在河南、陝西與日軍作戰負傷;至今留有一顆子彈在體內。在165後方醫院醫傷,後考入軍校讀書,一年半後再上戰場,分入27軍補充團;1945年二月轉入第1軍167師,參加豫西會戰。


蘇應權,94歲,籍貫佛山順德。所屬部隊番號:中國駐印軍新六軍22師65團戰車防禦排,排長。現居住在台灣高雄市。


容州,95歲,1941年在廣東台山入伍,徒步到新興三十九補訓處住一段時間後,徒步到廣西柳州市,再乘火車到貴州都勻、在長川堡訓練二個月( 60迫擊砲訓練),後來坐火車到昆明,經美國醫生檢查身體合格,當日15:00由昆明乘坐軍用飛機直到印度一段時間,再坐船到蘭姆茄訓練(髮美式裝備,衣服、褲子、雨衣、美式軍帽),正式編入新38師孫立仁部。


青蘊金,97歲,1938年入黃埔軍校(軍校來梧州招考)武岡分校17期步科,2年半後畢業,分到46軍19師55團第一營營部。1941年在衡陽附近的霧山與日軍作戰,拼刺刀半日(衡陽保衛戰);​​後轉到廣東廉江與日軍繼續作戰,在海南接受日軍投降。


劉元發,93歲,1939年到嶺南師管區,後到昆明行營總監部。1940年加入71軍,在獨立步兵團當文書;後到輜重團第一營,在加油站負責相關工作。此期間曾用劉光這個名字。在昆明幹訓班參加訓練後,回到71軍,分配到87師山砲營擔任運輸排排長。在松山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由後方往前線運送彈藥途中遭遇炸彈襲擊,腿部受傷,療傷後歸隊,在71軍輜重團排長。


李水松,88歲,1944年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到興寧興民中學報名入伍。在梅州焦嶺集中,前往江西瑞金訓練,分配至青年遠征軍208師638團迫擊砲連。


黃樹開,88歲,常住香港。所屬部隊番號及軍銜職務:新六軍22師66團通訊排。先在160師,韶關受訓練,然後坐火車到從衡陽,桂林,柳州到了昆明,在昆明住了兩星期後,坐飛機經喜馬拉雅山到了印度利多。


何國清,94歲,黃埔17期,軍事委員會別動軍7縱隊直屬中隊長。1943年在湖南成立的中美技術合作所訓練班(成立於1943年4月15日,結束於46年1月),為中美兩國共同對日作戰,交換日軍海陸空軍事情報和蒐集中國大陸氣象情報,訓練游擊隊,挺進日軍後方,協助美軍在中國沿海登陸作戰,共同迅速殲滅日寇。


何鳳祥,96歲,梅州興寧人,第4軍軍部人事科參謀。1938年加入“河源抗敵救援會”,黃埔桂林六分校17期步科;畢業後到12集團軍第三野戰補充團;後進入第4軍軍部人事科參謀,參加了長沙會戰;廣州淪陷後駐紮粵北韶關堅持抗戰。49年回鄉務農。


耿蔭龍,97歲,黃埔軍校的十六期學員。原屬部隊:中國駐印軍蘭姆迦戰車營。


付凡珍(曾用名付丁秀),女,99歲,湖北洪湖人,現居湖南嶽陽縣。1930年年底於洪湖經介紹加入鄂西游擊總隊第一支隊擔任通訊員;1936年隨部隊長征在江西吉安遭到國民黨飛機轟炸圍剿;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4軍,擔任抗日宣傳員,皖南事變後被分裂;1942年下半年於上饒鉛山縣加入國民黨抗日。


鄧維敦,97歲,1933年入伍,當時在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陸軍48軍174師1039團醫務所,至1937年駐防桂林荔浦、平樂、恭城等地。七七事變後,1937年11月上旬隨部隊在上海南翔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廖磊為時任軍長,團長是周建初(音譯)、隊長是甘權。


中國遠征軍所使用的水壺,這應該是屬於美國的援華物資。


中國軍隊抗戰時所使用的中正式刺刀,相比美軍和日軍刺刀,中國刺刀的工藝明顯要差一個等級,目前已鏽蝕嚴重。

戰爭中被打掉一部分盔體的日軍鋼盔。鋼盔,日語叫做鐵帽,是侵華日軍普遍配備的防護裝備。日軍當時稱這種鋼盔為90式鐵盔,


援華美軍所使用的刺刀,該刺刀具有多種功能,既能刺殺還能作砍削。


日軍所使用的30式刺刀,該刺刀長度明顯長於美軍刺刀,這也說明了日軍尤其重視白刃戰。


日軍89式擲彈筒,圖中可見該擲彈筒製作工藝精良,目前各機構仍能良好運作。


建川博物館收集的帶把的日軍鋼盔(把為雲南當地老鄉後安裝上去)。鋼盔從雲南蒐集得來,當時當地老百姓曾把該鋼盔作糞瓢來使用。裝把就是方便插上木棍舀糞


國軍裝備的德式M-35鋼盔,當時在中國部分軍隊曾有批量裝備,因而這些軍隊也被稱為著名的“德械師。”


原日軍士兵鹽穀保芳所使用的軍號,其在近年將其捐獻給建川博物館。請注意軍號上字牌寫的侵略反省謝罪償。


原日軍士兵鹽穀保芳所使用的餐盒,其在近年將其捐獻給建川博物館。


日軍所裝備的91式手雷。


日軍所使用的手搖警報器,這種警報器在日軍中大量裝備。當日軍發現敵情時,就會搖動這種警報器告知其他人員。該警報器由當年的日本鈴木製作所製造,即現在鈴木汽車所生產。


日本軍人當年二戰時期的出征旗。


抗日根據地所製造的地雷。


川軍部隊官兵所使用的煙壺,注意壺上繪有飛機圖案和航空救國的字樣


宋哲元將軍哀榮錄宋哲元(1885-1940),山東樂陵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1933年,宋哲元指揮屬下將士在長城抗戰中與日軍激戰,取得”喜峰口大捷“。1940年4月日日,宋哲元病逝於四川綿陽,國民政府追授其為陸軍一級上將。《哀榮錄》收錄了蔣介石寫的祭文,社會各界的輓幛,輓聯唁電。


宋哲元將軍



侵華日軍佔領古北口木雕擺件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長城抗戰期間,日軍曾與國軍中央軍17軍在古北口激戰,國軍雖戰鬥意志頑強,但死傷慘重,最後古北口失守。

貴州童子軍旗幟(一級文物) 1926年3月成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1929年9月更名為“中國童子軍”。抗戰時期,童子軍的使命是“抗戰建國,復興民族,完成革命”。


馮玉祥題記《外人目睹中的日軍暴行》(一級文物) 抗戰中,英國著名記者田伯烈收集了大量“南京大屠殺”的第一手資料,編著本書。1938年6月在英國出版,是世界上最有影響,最早全面揭露日軍暴行的圖書。1938年,漢口國民出版社翻譯出版。封面有馮玉祥將軍題寫的“紀法細讀”,時間是1939年7月15日。


馮玉祥將軍


“國難臨頭,共起奮鬥”搪瓷盆。國軍使用


喜峰口大捷勞軍銅暖壺喜峰口大捷是九一八事變以後,是中國軍隊抗擊日軍取得的第一場勝利。該銅暖壺是專為勞軍而製作。


張德治《八一三日記》(一級文物) 日記起止於1937年8月12日至9月11日,共計31天。恰逢”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日記記錄了日軍的侵略行為,全面描寫了淞滬會戰時上海的社會現狀。日記作者是當時就職於上海長城唱片公司的職員張德治


遠征軍新38師113團李尚信中士的陣亡通知書及其遺物. 李尚信,20歲,雲南江川縣人。1939年在113團任中士傳令兵,後隨部隊遠征緬甸。1944年3月在臘班之役中陣亡,葬於密支那國軍公墓。正是李尚信所在的113團創造了仁安羌大捷。


燒有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的彩瓷墨盒(一級文物) 這是為紀念”九一八“七週年而製作,也是將”義勇軍進行曲“最早燒製在瓷器上的一件作品。


全國慰勞總會敦請蕭錚率團慰問抗日將士函(一級文物) 抗戰四周年之際,全國慰勞抗戰將士委員會總會發出啟事,組織慰勞團到前線慰問,同時宣講後方優待抗戰將士家屬的政策,激勵將士奮勇殺敵。慰勞團團長由國民黨元老居正擔任。陳誠任慰勞會會長,郭沫若等任副會長。


潘裕昆將軍送給女兒”徵緬紀念“象牙印章(一級文物) 潘裕昆(1906-1982),黃埔軍校四期畢業。新一軍50師中將師長,參加過武漢會戰、粵北戰役、桂南會戰、密支那戰役。為紀念中國駐印軍在緬甸抗擊日軍,潘裕昆在緬甸用象牙製作了這枚刻有”徵緬紀念“字樣的印章,送給女兒潘步南。


潘裕昆將軍


抗日軍人鄭廷傑的勳章證書。


抗日軍人鄭廷傑的抗戰勝利勳章。


抗日軍人陳鳳和遺物(一級文物) 陳鳳和,雲南昭通人,抗戰時期在第56軍新11師33團3營任連長。參加過三次長沙會戰、贛東會戰等戰役,多次負傷,傷癒後堅持重返戰場,國民政府為表彰其忠勇報國之心,特頒發負傷榮譽證、獎狀等。


闞維雍將軍的榮哀狀(一級文物) 闞維雍(1900-1944),廣西柳州人。抗戰時期任第31軍參謀長、第131師師長。1944年11月15日,於桂林保衛戰中殉職,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中將。


闞維雍將軍


吉星文繳獲的日軍軍刀護手吉星文(1908-1958),河南扶溝人。1933年,在長城抗戰中因功升團長。在盧溝橋事變中,指揮第29軍219團抗擊日軍20餘日。吉星文金門823炮戰的首日殉國。


吉星文將軍. 823砲戰殉國


黃埔軍校同學錄,該同學錄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後,被共產黨在同學錄的名字前加了一個”偽“字,以示為不具有正統的國民黨政府物品。


何香凝義賣國畫《送寒衣傷兵回營》(一級文物) 1937年10月10日,何香凝女士為抗戰將士募集寒衣,創作此幅國畫。何香凝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夫人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上校參謀潘蔚文. 潘蔚文(1899-1952),四川井研人。曾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參謀處長,貴州軍管區中將副司令、川南師管區司令及重慶衛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等職。1952年大陸淪陷,被共產黨逮捕,旋被處決。


蔣介石贈宋希濂廬山受訓紀念瓷壺(一級文物) 瓷壺是為紀念蔣介石發表”廬山抗日宣言“這個事件而燒製的。瓷身寫有”廬山受訓二十六年七月“,其中一處字跡”蔣中正贈“已被擦掉,這是因為該文物持有人以前在文革時擔心受到牽連而為。壺底有”大清光緒年制“,屬老壺新款。此壺是蔣介石贈送給參加”廬山受訓“的宋希濂將軍的。


宋希濂將軍. 1949年12月19日,內戰時於四川大渡河峨邊縣被共軍俘虜。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

郭叔皋贈劉雨亭師長泗安勝倭紀念瓷盤(一級文物) 劉雨亭,原第21軍146師師長,劉湘部下。1937年率兵出川抗戰,在淞滬會戰中一度取得從日軍手中奪回泗安的勝利。為表彰此功,21軍軍需官郭叔皋特製此盤贈劉雨亭將軍。盤中的五爪龍象徵抗日軍人的軍威。


台灣省解徵日僑遣送名冊(一級文物) 這3本《台灣省解徵日僑遣送名冊》,記載了日本投降後,將台灣的中高級公務技術人員遣送回國的情況,它們是台灣光復的歷史見證。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台灣和澎湖列島又正式歸入中國的版圖。每年的10月25日,是台灣的光復節。


川軍用刻有抗日警語的旱煙桿(一級文物) 川軍史稱”雙槍兵“,都喜吸”葉子煙“以提神。抗戰時,這一習慣仍然存在。圖中的煙槍上刻有誓死抗擊日軍的誓詞。


燒有抗戰銘文的川籍老兵用粗陶杯(一級文物背面)此粗陶杯是一名在文革時期蒙冤的川籍抗日軍人借杯訴冤,表明心蹟的物證。正面款識:“我只記得八年抗戰,我和日本昨(作)戰,我的腿上中了一棵(顆)砲彈”背面寫著:“我堅決打到底,沒有下(火)線! 1966(年)9月15日。”



川軍抗戰將領潘蔚文使用過的端硯。



川軍抗戰將領潘蔚文


《悼長治守城陣亡將士題詞集》(一級文物) 1938年2月,47軍軍長李家鈺率部守衛山西長治,在與日軍戰鬥中,傷亡慘重。這是1939年元旦,長治各界為紀念陣亡將士舉行悼念活動時留下的輓聯題詞集,大部分題詞都蓋有本人的章印,其中有八路軍、犧盟會代表的題詞。李家鈺於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陝縣秦家坡遭日軍圍攻,力戰陣亡,年五十三歲。


李家鈺將軍. 與張自忠將軍同為抗戰殉國最高階將領. 也是二戰同盟國陣亡最高階將領



張自忠將軍


“死”字旗四川安縣王者成,在其子王建唐請纓殺敵出征時,贈其親書的“死”字旗一面,以此勉勵保家衛國。1938年成都《新新新聞》曾報導了這一忠烈之舉。王建唐奔赴前線,屢立戰功,兩受國民政府嘉獎。


紅軍改編令,當年為中革軍委會命令(一級文物),1937年8月25日,由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命令中還任命了八路軍的總指揮、副總指揮及所轄三個師等重要軍事主官等事宜。


新四軍戰士蔡良家書(一級文物) 家書用新四軍司令部箋紙書寫,寫於1938年8月17日。家書中提及日本已佔領九江,及尚在沙河、南昌鋪、瑞昌與新四軍激戰的信息。信中表達了”日本鬼子不驅出中國去,兒就不回家,誓死為抗戰奮鬥到底“的決心。


張振華受傷左腳中取出的子彈頭. 張振華,1925年生,江蘇溧陽人。1940年7月參加新四軍,曾任新四軍3師10旅警衛團班長,30團1營1連1排排長等職。1943年張振華副排長在與日偽軍作戰中被漢奸打傷左腳,後將子彈頭取出保留至今。


抗戰犧牲將士遺族光榮證戰士劉二祿在抗戰中犧牲,冀中區革命委員會主任羅玉川為其後人頒發此證以資紀念。同時,憑此證可依優待抗日軍人家屬暫行辦法享受優待。


抗日軍政大學委任朱子奇為宣傳股幹事的委任令(一級文物) 1939年5月21日,由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頒發。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太行軍區營救美軍飛行員的聯合佈告(一級文物) 該佈告詳細說明了救助美國飛行員的意義、辦法及獎勵措施。很多美國飛行員在飛機被擊傷被迫跳傘後,降落到敵後,得到了新四軍、八路軍的營救。



淮北蘇皖轄區行暑頒發的抗屬榮譽證。


中國航空委員會製作的血符美軍援華期間製作的救助標識,有中國戰區和中緬戰區兩種,分別由中國“航空委員會”和美軍製作。救助標識配發給美軍飛行員,縫在軍裝上。一旦發生事故或被日軍擊傷而迫降、跳傘後,會得到及時救助。美國飛行員稱這種標識為“血幅”、“救命符”。該血幅印有中國國旗及“來華助戰洋人(美國)軍民一體救護”字樣。


中國遠征軍蘭姆伽訓練營徽章該徽章為二戰助華抗日美軍少校葛頓南GARDNER所有。刻有銘文“以智取勝”。


張善子的習虎圖這幅畫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哥哥張善子畫的《飛虎圖》。張善子,四川內江人,著名國畫大師,擅長畫虎。1940年初,張善子聽說時任中國航空委員會顧問的陳納德將軍將在美組建空軍志願隊援華抗日,經過精心構思創作了這幅佳作,後來又將這幅畫贈予陳納德將軍。


援華美軍希爾少校的隱形逃生鋸條美軍在飛行服中放置有逃生鋸條和指北針,這樣飛行員在被捉住後,仍有機會可利用這些物品逃跑。


援華美軍希爾少校的銅星獎章。


援華美機用領航計算尺(一級文物) 飛虎隊初創時期,戰鬥條件非常艱苦,只有不足百架P-40戰鬥機,一百餘名飛行戰鬥人員,連準確的導航地圖都沒有,大部分飛行員的降落和起飛都要憑藉經驗或地勤人員的輔助。由於沒有夜間戰鬥機,日本飛機經常在夜晚來襲,飛虎隊員們迎戰時,就以地面上點起的火把作為導航,靠敵人發動機的火花確認敵機方位。


魏德邁將軍指派希爾為盟軍總代表的證明文件。(背面中文)


援華美軍希爾的軍人身份證. 希爾少校於1943年9月27日(當時軍銜為中尉),飛越喜馬拉雅山,來到昆明參與駝峰營救。此後他因表現出色,多次晉升,參加了1945年抗戰勝利時在武漢的受降儀式。由於其曾經身為情報人員,經常對戰爭過程進行記錄,並對戰爭物品有良好保存。


美國新聞處北平分處編輯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刊(一級文物) 1945年10月美國新聞處北平分處編輯出版。有中國人修建機場的照片、滇緬公路的照片(1944年底),記錄了太平洋戰爭。


加德勒少校出席南京受降儀式的邀請函(一級文物) 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發邀請函,邀請約翰·加德納參加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舊址舉行的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請注意邀請函上還有何應欽親自所書的其英文簽名。


加德勒少校出席南京受降儀式時佩帶的來賓證(一級文物)。


美國新聞處北平分處編輯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刊(一級文物封面) 1945年10月美國新聞處北平分處編輯出版。有中國人修建機場的照片、滇緬公路的照片(1944年底),記錄了太平洋戰爭。


加德納少校的參戰證明書(一級文物) 抗戰期間加德納服務於中國、緬甸戰場,是駐印軍新六軍新六軍14師一名少校聯絡官,主要訓練中國軍隊掌握新式武器及作戰戰術。這是美軍作戰司令部頒發給他的參戰證明書。


羅伯特.格魯伯當年女友的照片(一級文物) 羅伯特.格魯伯,20世紀40年代參加第14航空隊第27運輸隊,在中國雲南省雲南驛機場從事地勤工作。這是其當年的女友,相框使用擊落的日軍飛機殘骸製成。羅伯特?格魯伯準備在回國後送給她,可是回國後他發現,女友已和別人結婚了。這張照片和相框他珍藏了60年。


羅伯特.格魯伯的飛行帽,20世紀40年代參加第14航空隊第27運輸隊,在中國雲南省雲南驛機場從事地勤工作。這是他近年來專程到中國建川博物館捐獻的文物,同期捐贈的還有他二戰時女友的照片。


抗戰期間援華美軍墜毀飛機坐椅(一級文物) 抗戰中,飛虎隊戰機墜毀雲南,文物保存完好。“大煉鋼鐵”的年代,險些被“回爐”。幸虧當時公社書記說:“這個椅子還結實,留下吧。”,於是它成了書記的座椅。為了表示這是公共財物,書記用紅筆在前沿寫了個“公”字。


原侵華日軍荻島靜夫的日記和影集(一級文物) 荻島靜夫,1937年8月入伍參加侵華戰爭,1940年回國。其日記、影集反映了包括淞滬、徐州、武漢幾次大會戰,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史實。


日軍佔領漢口時的“漢口陷落紀念”瓷杯1938年10月25日,日軍攻占湖北漢口。為慶祝勝利,日軍特製瓷杯。


日軍神風特攻隊紀念瓷酒壺神風特別攻擊隊,由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首創,是二戰末期日本為了抵制美國海空強大優勢,挽救其戰敗局面,利用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對美國艦隊,登陸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自殺式襲擊的部隊。


日軍暴行揮淚扇(一級文物)。


日本編印的兒童《課外讀本》第三版日軍編印的兒童初級第一冊讀本。在第一課“非常時兒童應持態度”中,向兒童灌輸:“日本是利我者,國共兩黨是害我者。利我等者,我等親近之,感恩之。害我等者,我等反抗之,排擊之。”


日本今日新聞社出版的侵華日軍《不許可寫真》 日本侵華期間,隨軍拍攝了日軍部分殘忍,血腥,變態,齷齪行為的照片,日本新聞檢察官在審查時,蓋上“不許可”,即不許可在報刊發表。1999年,日本今日新聞社收集大量當年“不許可”發表的圖片,編印成《不許可寫真》。


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紀念瓷杯。


侵華日軍新羅實藏的軍事便郵新羅實藏,松阪市鐮田人。信件是其在1938年至1940年間與家人、朋友的通信。信中凡提及時間、地點、人名、江河等信息,均用“0”代替,而且由於私人信件均需部隊審核後才能寄出,所以涉及部隊番號、作戰任務等信息,都做了大面積塗改。


陸軍軍曹鈴木正春戰死告知書這是日本愛知地方世話部長岩本清簽發的戰死告知書,證明鈴木正春已於1945年2月3日戰死。


侵華日軍護身符。


侵華日軍“支那事變紀念”瓷杯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七七事變”;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被日本統稱為“支那事變”。

華中鐵道株式會社旗。該會社是1939年4月日本在上海設立的壟斷華中地區鐵路、公路運輸事業的組織。日本投降後,該會社由國民政府接管,改稱”京滬鐵路管理局“,轄京滬,滬杭,京贛等線。


偏關縣偽軍警反正通電1941年12月10日,山西偏關縣偽軍警備隊在隊長張鎮戎的帶領下通電反正。這是偏關縣縣長李子修給西北行政公署主任續範亭、副主任牛萌冠的請示函以及該部致晉西北軍區二分區司令員彭紹輝、政委張平化的反正通電。反正後該部改編為偏關縣抗日獨立大隊。


刊有日本投降消息的《大公報》(一級文物) 1945年8月15日,發表“日本投降矣”的報導。


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抗戰藝術勝利號(一級文物)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印行此勝利號外,於1945年9月9日侵華日軍投降儀式在南京舉行之際出版發行,慶祝同盟國的偉大勝利。


刊有日本投降消息的日本《每日新聞》報1945年該報發表“大東亞聖戰終結”,報導日本天皇投降詔書頒布。


豐子愷畫“勝利之夜“(一級文物) 1945年8月18日,日本宣布投降後3天,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創作了這幅《勝利之夜》,以贈新吾先生紀念抗戰勝利。


太行《新華日報》發行的日本投降號外(一級文物)。


廖季威先生的水晶印章(一級文物) 1946年5月,廖季威(1914-2007)任中國駐日占領軍先遣官,參加了東京審判:同年7月,調任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中國駐日代表團軍事組上校參謀。這枚1946年秋購於日本的私人印章,是近百年來中國唯一一次以勝利者之姿派遣部隊進駐日本的歷史見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