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璽

我國國璽有二顆:一顆為「中華民國之璽」,另一顆為「榮典之璽」。兩者都是在國民政府完成北伐、統一全國後製成。我國新任總統就職時,依「印信條例」規定,由立法院院長授與總統【中華民國之璽】、【榮典之璽】及總統之印暨職章, 除了代表國家權力及政權的傳承,同時也象徵帶著中華民國全體國民的託付,賦予新任總統國家大政及責任。

「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皆是在國民政府完成北伐與統一全國後製作,當時國會決議要鑄印國璽。民國18年的5月,廣東第八軍總指揮陳濟棠將軍,得知國家鑄印國璽,立即派人去緬甸尋找,終於收購到一塊青翠玉石,經玉石專家鑒定是塊稀世珍寶,遂將它捐贈給政府。國家印鑄局就於同年7月1日開始琢製,並邀請極負盛名的金石名家主篆,「中華民國之璽」就於當年的國慶日正式啟用。它重達三點二公斤,璽鈕刻有國徽,並繫寶藍色絲穗綬帶。

民國20年,政府又以羊脂玉製造一枚白裡透紅,方正不阿的「榮典之璽」,它重四點三公斤,璽鈕邊刻有太陽、龍身與祥雲等飾紋,璽鈕同刻有國徽與繫寶藍絲穗綬帶。此璽是民國20年七月,新疆省主席金樹仁命令和闐縣長陳繼善向民間徵求羊脂玉材,係一塊重達卅六斤半的和闐羊脂白玉,委由新疆省政府駐南京代表廣祿與張鳳水向政府貢獻。民國20年元旦,新疆代表將玉石獻給政府後,就由印鑄局琢刻,於當年7月1日啟用。


中華民國之璽




陳濟棠將軍


中華民國之璽是中華民國國祚象徵之一。中華民國國璽有二,刻印之文字分別為「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此二國璽民國17年10月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製造,分別於民國18年10月10日與民國年7月1日啟用。民國37年5月20日,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蔣中正於南京就職。特由典璽官專司保存該兩枚國璽,並在用印時負責保全維護等工作。民國39年,因為國共內戰遷徙至台北的中華民國總統府決定將國璽運至台灣。 典守印璽多年的沈開暹於南京撤退前即自請資遣回籍,由科員陳光遠任其事。同年五月,國民政府由南京遷廣州,10月下旬再遷重慶,11月下旬遷成都;斯時 蔣公由上海抵成都,立即與陳立夫等人緊急會商,12月7日決定遷都台北市,但原發表為第一局局長兼典璽官的彭襄仍滯留香港,辭不肯就,乃指派王唯石與朱大昌密攜國璽與總統印信等先行運台,並負責籌備播遷事宜。

王、朱兩人深恐璽印落入敵手,乃洽搭軍機,於受命當日黃昏飛抵海南島等候換機,但因盜匪群起,安全堪虞,兩人困居旅店二日夜,璽印包裹置諸枕下,兩人輪流看守,須臾不離。數日後,始獲海南空軍派機飛來台灣,降抵嘉義機場。兩人隨即搭乘火車連夜趕往臺北,攜璽印至國府臨時辦公處所-圓山飯店,後遷臺北賓館。至39年3月1日 蔣公復行視事,始將璽印點交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曹聖芬,自此國璽在台灣重新啟用。民國85年1月24日,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特將其兩枚國璽連同其他的中華民國總統官印,職務印章等印信一起改由總統府監印官負責保管,而國璽保存地點則由位於總統府附近之警備總部附設的地下防空堡壘移至府內之保險箱。

「中華民國之璽」質地為翠玉,重三.二公斤,璽身高四.三公分,連璽鈕部分全高為十公分,璽面為十三.三公分見方。璽鈕上刻有青天白日國徽,並繫有寶藍色絲穗。「中華民國之璽」玉料是翠點梅花玉,是產於緬甸老帕敢的翡翠。印文也都是由西冷印社創辦人之一,時任總統府技正的篆刻大師王褆篆寫,「中華民國之璽」是玉匠陳世科、陳變之父子擔任琢治篆刻工作 ( 陳變之是後來蘇州玉器廠創立元老之一 )。從民國18年7月1日開始,到10月9日國慶節前一日琢治完成。重三點二公斤,璽身高四點三公分,連璽鈕部分全高為十公分,璽面為十三點三公分見方。璽鈕上刻有青天白日國徽,並繫有寶藍色絲穗,字體用陽文篆字。 由立法院院長於總統就職時授與之;使用在蓋用於總統所發之國書、批准書、接受書、全權證書、領事證書、領事委任文憑等各項外交文書上,是代表國家之印信。


中華民國之璽製作公文


中華民國之璽設計圖樣


中華民國之璽設計圖樣


中華民國之璽(璽面)


中華民國之璽印文


「榮典之璽」玉璽製成時間稍晚,質地是帶糖色的和闐白玉,民國20年元旦收到玉料後隨即由文官處印鑄局負責設計、琢制,委請名書法家唐源鄴 ( 醉石 ) 先生與王禔先生一同主篆,並監督玉工陳燮之琢製完成。璽身高四點六公分,連璽鈕部分全高為十一點一公分,璽面為十三點六公分見方,重四點三公斤。璽鈕上刻有青天白日國徽,璽鈕邊並刻有太陽、龍身、祥雲等紋飾,鈕上繫有寶藍色絲穗。民國20年7月1日啟用。「榮典之璽」,為國家元首授與榮典之印信,蓋用於勳章證書、褒揚令、褒獎性匾額等文件。



榮典之璽(璽身、璽鈕正面)


榮典之璽(璽面)


榮典之璽印文


這兩顆國璽的質地珍貴,璽面亦較一般印信為大,為避免璽身受損及保持印色著紙均勻,蓋用時皆採用類似拓印方式,即先固定璽身,在璽面敷上印色後,將文件覆於璽面預定蓋璽的位置,再於文件背面均勻施壓而成。

另外政府使用總統之印章機會最多,它就是中華民國總統依職權發布命令時的用印。總統印章是直柄正方形銀質的式樣,正面刻有「總統之印」四個篆字,但它的定義不是國璽。通常是使用副印,既可增加行政效率,並可延長使用年限。但時間久遠副印面也會模糊,舊副印就必須截角註銷移交國史館收藏。首枚總統之印章於民國37年5月由鑄印廠製造,有五枚副印,均為方形無柄印,材質為銅、鉛或木質。其中一枚副印於民國65年12月製造,右側刻有重鑄字樣,背面刻有「總統之印副印」。民國84年總統府首次向中央申請換發總統之印,舊印截角作廢,移交國史館典藏。據了解總統之印是蓋於國家重要公務文件,而總統之章是蓋於呈文、簽呈與各種報表。歷年來,在不同階段政府都會鑄造不同的總統之印、總統職章與名章,皆隨著新任總統上任而更替。



總統之印


首枚中華民國總統之印 ( 已作廢 )




附錄 :

「中國國民黨之璽」與「中華民國之璽」可稱為「孿生璽」,民國18年的5月,廣東第八軍總指揮陳濟棠將軍,共呈有碧玉兩方玉石,一方鐫中華民國之璽在案,另一方送中央黨部鐫「中國國民黨之璽」。原設計圖有四份:形制上,「中國國民黨之璽」的璽鈕為五台階,在最上階近頂處的四邊,各鐫刻有五個回紋,與「中華民國之璽」的四環柱上,鐫刻的虞書十二章紋,完全不同。璽紐頂同樣鐫刻青天白日徽,璽面同為十三點二公分正方,總台高同為九點二公分,同是由王禔先生寫的陽篆(朱文),同樣繫有寶藍色絲穗的綬帶,國民黨璽重達3.476公斤,璽身高四點三公分,連璽鈕部分全高為十公分,璽面為十三點三公分見方。完成後於中國國民黨三十六週年黨慶前的民國18年11月20日正式啟用。民國38年,正值大陸局勢動盪之際,國民黨中執會代秘書長鄭彥棻特別委託秦孝儀先生把兩枚中央的玉璽經海口帶來台灣。根據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的研析,復經秦孝儀先生的親自辨識,帶來的這兩枚玉璽就是「中國國民黨之璽」和總統專用的「榮典之璽」。


「中國國民黨之璽」最初設計圖之一



「中國國民黨之璽」


「中國國民黨之璽」璽面


「中國國民黨之璽」璽文


「中國國民黨之璽」


國民黨文傳會副發言人洪于茜展示黨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母親遺書

高明的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