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宮樂圖
唐人宮樂圖,絹本設色畫,縱48.7公分,橫69.5公分,一般認為完成於晚唐時期 ,作品描繪的是后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的場景。
《唐人宮樂圖》描繪了唐代宮廷仕女宴樂生活的一個場面。畫面桌子的周圍,坐著仕女九人,左方立著侍奉的女孩兩人,桌上陳列著蔬果、酒具,有的飲酒,有的作樂,女孩立在後面打拍板,有的彈琵琶,有的鼓瑟,有的吹笙,有的吹管子。從人的表情上看,該畫作彷彿表現了一隻曲子演奏得正濃的一剎那。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 被按原題鑑定為元人畫,近年通過對作品中的人物開臉、服飾、樂器及什物等研究,發現這些都與晚唐時尚相匹配,故更名為《唐人宮樂圖》。
雖然畫中的絹底歷經千年歲月風霜,在很多地方已經出現破損,但並不影響畫面的整體風貌。10位濃妝美人其中正對人們的4位自右而左分持胡笳、琶琶、古箏與笙,另有一人侍立一旁擊打拍板,以為節奏。唐代是中國樂舞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宮廷裡的樂工、歌舞藝人就多達數萬,傳世、考古發現有大量隋唐時期的樂舞俑,很生動地再現了那個時代貴族們對於歌舞的喜愛。安祿山為了討取玄宗與貴妃的歡心,也頻頻轉起了胡旋舞。這張畫表現的似乎是一個后宮女眷的小聚,演奏的幾人衣著上與其他坐者並無太多差別,都有可能是自己人的自娛自樂。吹笙者旁邊那位握扇的女化,最為平靜,面向樂者,傾心而聽。其餘數人則似乎更著意於杯中之物,左前方一位一手已經扶著几案,右手仍然送杯入口,一邊的侍女已經上前來攙扶了。右方中間一位舉酒四望,支撐的左手盡顯她身體的酥軟,似乎已到酒酣處,可還有一位仍在盛酒,面不改色。
局部放大欣賞
《唐人宮樂圖》的色彩搭配鮮豔而不俗,不多的幾種顏色產生出豐富的效果。全畫中最重的一塊顏色在案下臥著的小狗。小狗似帶倦怠之色,露在外面的三爪緊抓地面。而這全畫中唯一投向畫外的眼睛裡也是一種似要求助的眼神,讓人越發覺得畫中雖是美女如雲,但也似乎飄著一種或許是無聊,或許是愁淡的雲彩。色澤之所以歷千年而仍然鮮亮,因為畫家畫人物時先在絹的背面以色作底,再層層渲染,最後厚塗,而且所用的顏色是極好的礦物色,所以直到今天,顏色剝落的情況並不是十分嚴重,連衣服上花紋的細膩變化,也還清晰可辨。 《唐人宮樂圖》在仕女圖當中頗有影響力。這幅畫是唐代仕女畫傑出代表作品,反映了唐人的審美情趣,是仕女畫中不可多得的真跡。
而《唐人宮樂圖》這種寫實性極強的畫作,留給後世的不僅是美的感受,也因為保留了各種物質文化的實物而具有文物價值的一面,像畫中的琵琶與現在日本正蒼院收藏的唐代琵琶十分相似,中段裝飾所繪洶湧波濤似與文獻上記載的中晚唐琵琶上流行 “ 魚龍轉化 ” 的裝飾的說法可以互為印證,畫中彈奏者橫持琵琶的 “ 撥 ” 法,也是一種於今不同的古老的彈奏方法。而其他的几案、椅凳、器皿、服飾都可以作為這類視覺的文獻資料供今天各學科的研究者使用。
局部放大欣賞
《唐人宮樂圖》原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原畫在《石渠寶笈續編》有著錄。歷代傳承有序,於清乾隆時期進入清宮,此畫因無落款不被重視,躲過溥儀盜賣之劫,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轉運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