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壑松風圖

《萬壑松風圖》為絹本,設色, 縱長188.7公分,橫寬139.8公分,被認為是銜集兩宋畫風精華為其大成之山水畫傑作。 是李唐於北宋晚期的山水畫風代表作。李唐《萬壑松風圖》與郭熙《早春圖》、范寬《谿山行旅圖》三件收藏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大幅山水作品,被譽為「故宮宋畫三寶」, 也都是傳世中國十大名畫。


李唐(1066年-1150年),字晞古,亦作希古,宋朝著名畫家,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李唐原供奉北宋徽宗的畫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顛沛流離,逃往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授成忠郎職務。 是南宋初期畫壇盟主,兩宋山水畫的承前啟後者,南宋山水畫風的奠基人。宋高宗最愛其畫,稱其為“宋之思訓(李思訓)”。


李唐擅畫山水,變荊浩、范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 李唐的畫風為劉松年、馬遠、夏圭、蕭照等師法,在南宋一代傳流很廣,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長夏江寺圖》、《采薇圖》等圖。


《萬壑松風圖》


李唐選擇這個尺寸,自然想表現雄偉的境界。《萬壑松風圖》呈現的,是一處雄偉的山水,厚實緊密。山水中,生長同樣雄偉的松樹,溪澗流動,白雲輕飄,也是北宋山水畫家強調的「理想化」山水。 為了表現理想性,李唐將畫面的主山擺在居中的位置,就是為了呈現堂堂正正、一絲不茍的感受。李唐用很陽剛式的筆法,製造了雷霆萬鈞的感覺。


這種筆法稱為「斧劈皴」。「皴」( 音村 ) 是中國畫家用來表現山石明暗的方法,到了北宋,已經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皴法發展出來,例如范寬的「雨點皴」、郭熙的「卷雲皴」,都因為觀察的地理條件不同,表達的選擇方式各異,而有不同的呈現,也創造了不同的效果。


「斧劈皴」顧名思義,就像斧頭劈過的感覺,強調刀斧的痕跡,以及速度力量,屬於比較陽剛的皴法。斧劈皴通常用來表現雄偉大山,創造鬼斧神工的感受。以毛筆的使用法來說,要運用側鋒,也就是毛筆肚的位置,不必沾太多墨,在紙或絹上擦過,便會形成斧劈的效果。


該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裡清泉奔湧,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裡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


因此畫題叫「萬壑」,而為了更加強調雄奇壯麗,再以「松風」接續。《萬壑松風圖》中的松樹,生長在溪邊的嚴實土坡上,五、六株為一叢,占據畫面的核心。松樹看來已有百年歷史,老幹英挺,強根穩穩糾住地表,松葉茂密而翠綠,非常健康。


《萬壑松風圖》將款落在石柱內,遠觀或誤以為皴筆。 畫面繪長松深壑,主峰聳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畫家雖採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構圖,便取景的視點已拉得較近,用質實堅重的大斧劈皴表現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濃重,很好地表現出山水的壯美,給人以很強的視覺震撼。畫上署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隸書款。


隱藏於遠山之中的題款


《萬壑松風圖》款識題於遠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可知作於1124年,其時李唐已經76歲高齡,是南渡前的作品。甲辰是宋宣和六年,李唐已經步入高齡。儘管如此,畫中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畫上的插雲尖峰。岡巒、峭壁,好像斧頭剛剛鑿過,對一片石質的山,表現山特別堅硬的感覺。畫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松林高密,鬱鬱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湧。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範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不同的石質,如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刮鐵皴,中部偶爾參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獨創的馬牙皴。此外還可以看出其後來創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雛型。對皴法的運用是李唐在此圖中的最大特點,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到現代還在為人們所學習探討。



《萬壑松風圖》瀑布細部



《萬壑松風圖》石頭細部



《萬壑松風圖》樹木細部


《萬壑松風圖》之急流、石頭細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