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五寶璽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著名和氏壁,秦始皇將其琢為傳國玉璽,替代遺失的「九鼎」作為皇帝的象徵,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又稱之為 " 天子璽 " 秦亡時此傳國玉璽為劉邦所得。而後傳國玉璽經歷代傳承到五代十國之後唐 ,西元936年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所滅時, 李從珂於宮中焚燬歷代文物書籍並自焚,此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皇帝的御璽是皇帝權力的象徵,代表了國家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歷代王朝的更替與傳位,均以帝王的寶璽傳遞或者更換為標誌。皇帝權力的行使,亦以寶璽為工具。因而歷史上圍繞「傳國璽」發生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的故事和戰爭。皇帝的玉璽素來深藏皇宮大內,世人不得見。由於戰亂原因,完整流傳下來的皇朝御璽,目前僅存清代的二十五方寶璽。其寶譜於清代時存於交泰殿,現珍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朝建國後祖傳的39枚國家寶璽,功能混亂,管理中時有出錯,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對前代皇帝御寶重新考證排次,乾隆皇帝親自鑑別、設計並監工,從功能與品相出發,大刀闊斧地遴選了二十五枚,將其總數定為二十五方,並詳細規定了各自的使用範圍。這二十五方御寶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這二十五寶璽也是清朝現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傳國皇帝御寶。這25寶璽被儲存於交泰殿的寶箱內。寶璽由內閣掌管,用印須經皇帝批准才可拿出使用。而淘汰了的14枚,其中4枚不堪再用,另10枚原存在瀋陽故宮,現又回到故宮珍藏。


乾隆皇帝


大清受命之寶


通高12厘米,印面14×14厘米


白玉質,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章皇序」之用,即彰顯大清皇帝受命於天的正統身份。璽文朱文,玉筋篆(亦稱「玉箸篆」,為篆書的一種,其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箸,故名),左滿文,右漢文。





皇帝奉天之寶


通高15.2厘米,印面14×14厘米


碧玉質,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章奉若」之用,即表明清代統治是奉天命而行的。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大清嗣天子寶


通高7.6厘米,印面7.9×7.9厘米


金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章繼繩」之用,即大清遵照上天的標準而行事。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皇帝之寶(共二方)


通高16.6厘米,印面15.5×15.5厘米。


栴檀木質,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肅法駕」之用。皇帝頒詔,冊封皇后等儀式多用之。但從清代檔案考察,在二十五寶中,此寶的使用頻率最高,鈐用範圍極廣,其他諸寶實無以相比。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皇帝之寶 岫巖石,交龍紐。滿文篆書。此寶做「以布詔赦」之用。通高9.5cm,印面12.5cm×12.5cm。






天子之寶


通高6.4厘米,印面7.8×7.8厘米


白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祭祀百神」之用。祭祀廟宇神靈、撰寫祭文後,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皇帝尊親之寶


通高6.1厘米,印面6.8×6.8厘米


白玉質,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薦徽號」之用。上皇太后徽號及上尊諡、廟號、皇后徽號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皇帝尊親之寶


通高6.1厘米,印面6.8×6.8厘米


白玉質,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薦徽號」之用。上皇太后徽號及上尊諡、廟號、皇后徽號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皇帝行寶


通高13厘米,印面15.6×15.6厘米


碧玉質,蹲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頒錫賚」之用。對有功之臣,皇帝在賞賜頒詔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皇帝信寶


通高6.5厘米,印面10.5×10.5厘米


白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征戎伍」之用。皇帝徵兵編制六師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天子行寶


通高13.8厘米,印面15.5×15.5厘米


碧玉質,蹲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冊外蠻」之用。皇帝冊封少數民族首領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天子信寶


通高8.5厘米,印面12.1×12.1厘米


青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命殊方」之用。對少數民族和屬國地區頒令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敬天勤民之寶


通高9.8厘米,印面10×10厘米


白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飭覲吏」之用。用來告誡訓示朝覲官員,督促臣子勤政愛民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制誥之寶


通高14.7厘米,印面13×13厘米


青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諭臣僚」之用。敕封五品以上官員,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敕命之寶


通高9厘米,印面11.3×11.3厘米


碧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鈐誥敕」之用。皇帝對六品以下官員發布敕論,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垂訓之寶


通高10.5厘米,印面13×13厘米


碧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揚國憲」之用。頒布向全國庶民宣揚國威、皇帝功德的論旨,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命德之寶


通高10.4厘米,印面13×13厘米


青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獎忠良」之用。獎勵軍功、加官晉爵之論,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欽文之璽


通高9.8厘米,印面11.7×11.7厘米


墨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重文教」之用。皇帝頒發有關文化教育一類文告時,即鈐此璽。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表章經史之寶


通高13.2厘米,印面15.3×15.3厘米


碧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崇古訓」之用。皇帝表彰古書籍等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巡狩天下之寶


通高13.3厘米,印面15.3×15.3厘米


青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從省方」之用。皇帝在各地巡視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討罪安民之寶


通高13.9厘米,印面15.3×15.3厘米


青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張戎伐」之用。皇帝派軍隊征伐叛亂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制馭六師之寶

通高10.8厘米,印面17×17厘米

墨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整戎行”之用。璽文朱文,玉筋篆。制度規定其“以整戎行”,皇帝控制管理全國軍隊,頒布指令時,即鈐此寳。左滿文,右漢文








敕正萬邦之寶


通高10.7厘米,印面13×13厘米


青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誥外國」之用。對外國使臣回書、對屬國或少數民族政權回文時,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敕正萬民之寶


通高10.4厘米,印面12.6×12.6厘米


青玉質,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誥四方」之用。皇帝向全國百姓發出文告,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廣運之寶


通高15.6厘米,印面19×19厘米


墨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謹封識」之用。凡是皇帝親筆題寫的匾聯等處,其上若用印,即鈐此寶。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 右漢文。







這二十五方寶璽大量吸收了以前歷代統治方略之精華,也見證了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來皇帝寶璽制度的光輝典範。自乾隆朝正式確定「天數」二十五方後,一直延用到清王朝滅亡, 這二十五方寶璽中經常使用的只有檀香木 " 皇帝之寶 ", 碧玉 " 敕命之寶 " 和青玉 " 制誥之寶 " 三方,分別用於詔書,頒發文書和給予官員發布誥命. 清朝沒落,這二十五枚玉璽,躲過了清朝皇宮的監守自盜,躲過了文物南遷和戰亂浩劫,最終完好無損的陳列在交泰殿繡龍紋黃緞罩下的寶盝內。



交泰殿



乾隆一生中約有1,800多個玉璽,其中約700個於戰亂及朝代更迭中遺失,另有1,000個保存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2016年 12月 14日 法國巴黎德魯奧拍賣行拍賣 ,以2100萬歐元 ( 新台幣7.1億 ) 被一位匿名的大陸買家獲得。 這件乾隆玉璽,由福建壽山所產的壽山石雕刻而成。刻有篆書「乾隆御筆之寶」,玉璽四邊為夔龍紋,璽頂有九龍搶珠雕刻,非常珍貴。 玉璽原本由一個法國家庭擁有,家庭先祖於19世紀末在海軍擔任醫生,可能在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劫掠所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爸爸和他的勤務兵

《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