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熄滅的燈泡理論

圖片
  最後只剩下死亡證明 一位退休的警察局長,最近從他的官邸搬到了自己擁有的一棟住宅,坐落在一個寧靜的社區裏。 他非常以自己過去的地位與成就爲傲。 每天傍晚,他都會到附近的公園散步。 但他從不主動打招呼,也從不與人寒暄。他始終認爲,住在這裡的其他人配不上他的身份,不值得他浪費時間與精力去結交。 某天,他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一位年長的老人走來坐在他旁邊。 老人試着與他攀談,但局長顯然毫無興趣。 他只顧自說自話,大談自己曾經的職位、權力與榮譽。 他常常強調自己住在這裡並非無奈,而是因爲這房子是他自己買的。 這樣的場景持續了好幾天。 老人每次都靜靜地聽着,從不打斷。 終於,有一天傍晚,老人開口了。 “局長先生,"他語氣溫和地說:"電燈泡,只有在它還亮着時才有價值。 一旦熄滅了,不管它是10瓦的,還是100瓦的,都一樣——沉默、無用,被人遺忘。我在這個社區已經住了五年,從沒告訴過任何人,我曾經是兩屆國會議員。” 局長的表情開始發生變化。 老人繼續說道,語氣平靜而坦然: “你看到那邊右邊坐着的那位嗎? 那是維爾瑪先生,曾是印度鐵路的總經理。 他旁邊在聊天的,是饒先生,退役陸軍中將。 而那個穿着白衣、安靜地散步的人,是希瓦先生,前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主席。 他們誰都不談自己的頭銜。他們並不覺得那還重要。” “我只告訴你這些,是因爲——到了最後,我們都不過是‘熄滅的燈泡’。不論你以前是零瓦、40瓦、60瓦,還是100瓦;不論你是發光二極管、節能燈、鹵素燈,還是裝飾燈;一旦沒電了,全都一樣。” “退休之後,不管你曾是警察局長還是普通警員,真的已經無所謂了。” 他望着局長,目光溫和地說: "朝陽和夕陽都很美。但世人只會膜拜升起的那一輪。這就是人性,我們必須學會接受。" “我們的職位、權力、頭銜,全都是暫時的。如果你讓這些來定義你自己,那麼當它們不再屬於你時,你也將隨之失去自我。” “在國際象棋裏,不論是國王、皇后、主教還是兵,只有在棋局進行中才有意義。 一旦棋局結束,所有棋子都會被收進同一個盒子,盒蓋隨之蓋上。” 他微笑着,望向公園裡的人們: "所以要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幸福,但永遠不要執着於那些已經不再屬於你的東西。 不管我們這一生獲得多少獎章和證書,到最後,每個人都只會收到一張 ——死亡證明。"

諾貝爾獎

圖片
  諾貝爾獎牌 阿佛烈 ‧ 伯恩哈德 ‧ 諾貝爾 1896年,諾貝爾去世,留下了高達14億的遺產,被用於設立諾貝爾獎。然而,120年過去了,14億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6年去世。 當時,留下了3100萬瑞典克朗,折合今天約63億幣。 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世紀過去,這筆錢不但沒縮水,反而長成了一個巨無霸基金,連每年頒出去的諾貝爾獎金都只是利息的一部分。 問題來了:別人家的遺產幾十年就散了,為啥諾貝爾的越發富有? 要明白這個事兒,得先知道諾貝爾是什麼人。 他生在瑞典一個沒落的工匠家庭,年輕時在俄羅斯做化工實驗。 那時候他一心想造出更安全的炸藥,結果真讓他研發成了「硝化甘油炸藥」。 從此礦山開採、鐵路修路全靠它,一炮下去省下幾百人幹的活。 可同樣的東西,軍隊也拿去造炮彈,諾貝爾也因此被罵成「戰爭推手」。 諷刺的是,正是這種罵名,讓他在晚年決定把財富捐出來,獎勵那些「讓人類變得更好」的人。 他不留子嗣,不做後代繼承,而是寫下遺囑:錢全部用於設立五個獎項,物理、化學、生理醫學、文學和和平。 這遺囑一出,家屬不樂意了,兄弟姐妹跑去法院鬧,說這錢不能這麼花。 瑞典政府也猶豫:一個私人獎項能不能公信? 最終拖了五年,1900年才成立「諾貝爾基金會」,專門管這筆錢和獎項運作。 第一年發獎是在1901年發出,獎金定為15萬克朗,那時候的15萬,可是教授二十年的工資。 諾貝爾在當初就定了規矩:本金不能動,只能靠利息發獎。 基金會於是像個老會計,死死守著本金,拿銀行利息維持運營。 最早幾年還挺順,利息夠花。 但一戰、二戰爆發,經濟危機、貨幣貶值,基金縮水40%,差點斷糧。 那會兒的獎金都縮水成「安慰獎」了,幾萬克朗,獲獎人拿了連房都買不起。 到上1950年代,基金會的人覺悟了:光存銀行不行,得學會讓錢自己生錢。 於是他們改了玩法,從保守型理財變身職業投資人。 1953年是個轉折點,基金會正式被允許投資股票和房地產,還免稅。 別看只是「免稅」倆字,對長期基金來說就是救命符。 沒有稅,收益全留存;再加上投資多元化,從固定收益轉向股市、債券、房產、對沖基金,錢開始飛速滾起來。 尤其1960-70年代,全球經濟復蘇,他們投的全是藍籌股、核心地產,收益穩得嚇人。 到了1980年代,諾貝爾基金已經從當年的幾千萬滾成幾十億。 1987年,他們提前拋售瑞典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