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盤

散氏盤又稱夨(ㄗㄜˋ)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同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此盤出土後,為江南收藏家所得,長期保存在江蘇揚州,當時其拓本的售價即已十分昂貴。 2007年9月16日,中國 嘉德拍賣行的一次拍賣會上,散氏盤拓片拍出了近12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它的書法風格峻峭挺撥,蒼勁古拙,歷來為書法家所重,引為範本,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周書法的主要資料當是金文,整個西周可稱得上是銅器銘文的鼎盛時期,整個西周金文的發展經歷了由譎奇崢嶸、典雅平和而逐漸步入成熟的,這一時期的金文肥筆完全消失,線條的形式美變得純粹起來,字的造型亦更顯得自由活潑。 《散氏盤銘文》 作為西周時期粗獷遒勁的金文書法,是學習大篆的極好範本,與毛公鼎、大盂鼎銘文並稱為金文瑰寶。



散氏盤



阮元手拓散氏盤銘文拓本. 散盤傳世多為民國時期拓本,器未入內府前所拓,也多為阮元翻刻本。此本較為真實地反映了銘文的原貌,古厚圓潤,又傳承有序,名家題識,當為散盤之佳本。


散氏盤高20.6公分,口徑54.6公分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散氏盤於乾隆中葉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後轉手誰家則不詳。古玩界傳說阮元曾收藏過,並仿鑄出兩件複製品。民國十三(1924)以前,大古董商都說過,遇上散氏盤要格外小心,仔細鑑定。

西元1810年冬,清仁宗嘉慶皇帝顒琰50歲的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鑑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咸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於是,從內務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裡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民國十三(1924)年溥儀被逐出宮前,內務府核查養心殿陳設,故宮院長馬衡清查故宮物品時發現了一個塵封已久的木箱,箱中裝的便是散氏盤。民國22年 (1933)散氏盤隨大量故宮文物南遷. 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遷台,散氏盤運抵台灣,後安置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物專家、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


《散氏盤》的銘文拓本






上圖為畢沅、龔橙、孫伯淵、趙烈文、潘景鄭、壺中室舊藏。散氏盤清乾隆年間出土,嘉慶十五年(1810)阿林保將此盤呈嘉慶帝賀五十壽辰。此即清中期器未入內府前拓本,較之民國時期周希丁所拓,字口肥粗,未經剜鑿。內有葉昌熾題名,龔澄、趙烈文跋語;後有楊沂孫為趙烈文作散盤釋文,又有趙氏考證文字;內容豐富,極為難得。嘉德2015秋拍 成交價人民幣184萬元


御賜散氏盤全形拓 東方大觀2015春拍 成交價人民幣112.7萬元


此是清末宣統年間周希丁手拓晚清四大青銅器國寶散氏盤,溥儀命周希丁精拓五十本,加蓋「養心殿精鑒璽」印,分賜廷臣,此拓鈐印有「希丁手拓金石」,「養心殿精鑒璽」二印,外軸題簽為御賜散氏盤全角拓,為溥儀當日敕命精工手拓分賜廷臣之物,當日即為有數之物,傳至今日,更是稀如星鳳也。

藏家簡介:

周希丁(1891-1961),一名康元,原名家瑞,原籍江西臨川。長居北京,先後在北京文博界從事古器物傳拓及文物保管、鑑定工作。亦精篆刻,20世紀40年代曾出版《石言館印存》,收自刻印章千餘方。並傳拓眾多銅器、玉器、甲骨文、錢幣、石經等。所拓精美絕倫。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分離卻成永別

母親遺書

高明的騙術